“如果產生虧損,當然是由公司承擔了。”
“由公司承擔,也就是由資金方承擔,是嗎?”
“對。”
“但是這樣好像不太合理哦,你享有正向利潤分成,但卻不承擔風險。”
林老師趕緊解釋道:“於總,其實這一點是投資行業的慣例。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說你拿一部分資金去買基金,不管這個基金將來是盈是虧,基金經理都一定是有收入的,而且他不承擔虧損的風險。購買基金的出資人就是出資方,而基金經理是操盤策略的提供者,是屬於技術方。這種關係跟我們的合作關係是一樣的。”
於總聽完後沉吟了一會兒,然後問道:“林總,那我問一下,你目前在這家公司跟資金提供方也是用這種合作方式嗎?”
“那當然了。”
“你在這家公司的提成是多少?”
林老師遲疑了一會兒,然後說:“25%。”說完這句話後停了兩秒鐘,然後他緊接著又解釋說:“其實操盤手拿20%~30%的提成已經是業內的慣例了。”
於總聽完後看了看手裡的那幾份表格,然後說:“這個提成比例確實很高,但話又說回來了,如果確實能保證公司利潤像你說的這樣穩定快速地增長,這也不是什麼問題,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
林老師說:“於總你算是說到點子上了,就以我拿給你的這幾份報表為例,如果公司能以這麼高的速度盈利,那操盤手提取的那一部分利潤真的不算多。”
於總這個時候好像發現有點兒不對了,他問道:“咦,怎麼這兩份表格上的公司名稱被抹去了呢?”
林老師說:“那個不重要。”
於總聽了問道:“林總,那你現在合作的這家公司叫什麼名字?這兩份交易記錄和收益曲線是你們公司的嗎?”
“那當然了,肯定是我們公司的。”
“那你們公司叫什麼名字啊?”
林老師敷衍道:“於總,其實咱們接下來的合作跟我目前這家公司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這家公司叫什麼真的不重要。”
“不是,如果我連你們公司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而且這兩份交易記錄和收益曲線上連公司名稱都沒有,我怎麼知道這些資料確實是你們公司的呢?”
林老師說:“我可以用人格擔保,這份收益曲線和交易記錄肯定是我們公司的。最關鍵的一點是,將來我的投資策略會不會有這麼高的準確度,我們是可以在合作過程中實際驗證的。”林老師之所以敢說這句話,是他知道將來只要把李欣的投資策略照搬過來就肯定錯不了。
“林總,你得站在我的角度上想想,我不能把驗證這個環節放在咱們合作開始以後啊。我得在合作開始以前就驗證這些東西的真實性,不然咱們的合作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呢?要知道咱們的合作規模可是幾億甚至十幾億的資金,這些錢可不是大風颳來的。萬一合作以後達不到預期的標準,我怎麼向投資人交代?”
“於總,這些資金不是您個人的嗎?”
“我的資金只佔一部分,其餘大部分資金是來源於公司的其他股東,我必須要讓他們心裡有數才行啊。您看這樣行不行?你下午有空沒有?我到你們公司實地考察一下。”
林老師有些為難地說:“這好像不太方便。餘總你也知道,我們公司裡肯定有資金方的代表在,你們要是去公司實地考察的話,資金方立刻就會知道我在跟其它公司合作,這樣的話對我將來的工作會有很大的影響,你說是吧?”
於總聽到這裡,心裡的疑慮進一步上升了:“林總,我能問一下嗎?你目前在這家公司的職位是什麼?”
“我是總經理。”
“那應該不存在什麼問題啊,我們到貴公司去實地考察一番,瞭解一下貴公司的決策流程,這對我們將來的合作是有很大幫助的,也只有這樣,我才能讓公司的其他股東相信這次合作是比較靠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