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
有了前面痛打於懷安的經歷。
第二天子時,淮南的一眾官紳很老實地來到了城頭。
不過李孟嘗比他們更早!
很早便來到了這裡。
昨日,在定完客棧以後,他又去縣衙等諸多地方調集了一番卷宗。
至少是把淮南大大小小的一眾官紳給瞭解了清楚。
而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下一步,為各官紳們分配合適的堤壩路段。
原因倒是並不難理解。
因為不同的人,在每個地方的聲望也不一樣。
諸如縣令縣丞這樣的官紳,只要在整個淮南,不管是被安排到哪裡,都不是問題。
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威望,能夠很好地統領百姓。
但是其他地方士紳,就不一樣了。
有的只是在某一小塊區域具有威望。
出了這塊地方,其他人就不認可你了。
而除了分配好地段便與這些官員指揮抗洪以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利益分配。
譬如說,某一塊地方原本便是淮南某勳貴王氏的領地。
可是因為常年被水浸泡淹沒,他也不會十分在意這塊土地。
可是現在,李孟嘗要抵禦洪水了。
換句話說,這塊地可以不用被淹沒了。
而地裡的收成也能為王氏帶來一定的收入。
那麼,相對於守護其他地方,王氏在守護自己的財產時,一定會更加盡心盡力!
再就是財力問題了。
李孟嘗知道,這裡的官紳,絕大多數都對朝廷的抗災賑災款項有所貪汙。
所以,就要趁著這個抗擊水災的機會,將他們吃進去的,都給吐出來。
如此,就要估算好這些士紳能夠吐出多少錢來。
總不能讓一個家財有限計程車紳去守護一大段堤壩。
如此,他即便是散盡家財恐怕也是沒有辦法幫助堤壩穩固到不懼洪水的程度。
到時候洪水至,堤壩垮塌,一切的努力就化為灰飛了。
所以,這是一個能力與財力上的問題。
根據對方的財力,來選擇其能夠防守的長度與距離。
除此之外,洪水的衝擊,必然會存在緩急。
就譬如,李孟嘗等人之前所查考的那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