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聞老王頭說對方是盧家蜃灰鋪子派來的,秦凡便明白對方的來意了。
說到底,還是眼紅病犯了!
半年以前,秦凡接任之際,便清楚地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致富,先修路!
可要在財政緊缺的萬年縣修築起條條水泥馬路,談何容易?
於是,秦凡便進行了一番調研。
在大唐,小康之家建房大多會採用兩種辦法。
第一種便是石灰和砂子混成砂漿,隨後添入黃黏土以增加黏性。
這也是水泥混凝土的老祖宗了。
可這個老祖宗畢竟“出生”得早,所以在各種效能上差強人意。
不僅黏性有限,而且非常容易滲水。
雖然成本低廉,但秦凡第一時間便將之否決掉了。
而另一種辦法便與那盧家蜃灰鋪子有關了。
所謂“蜃灰”,便是以牡蠣或是蛤貝殼煅燒而成的粉末,來取代石灰,用作建築。
這樣得來的“水泥”相對防水效能有了較好的提升,但缺陷也很明顯:貴!死貴!
或許建一棟房子,需要煅燒數十萬的貝殼才能湊夠所需要的蜃灰。
其消耗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
不過或許便是因為蜃灰看起來比較高階吧,所以這種建築材料在大唐的頂級權貴之間很受追捧。
所以這一生意也理所當然地被身位“五姓七望”的范陽盧氏所掌控。
不過使用蜃灰,秦凡絲毫沒有去考慮。
開玩笑!自己只是想修一條路而已,又不是去修宮殿!
那蜃灰逼格是挺高的,可說白了就是純度較高的氧化鈣,和尋常石灰的成分不能說相差無幾,只能說是完全一樣了!
鐵鐵的智商稅!
當然,秦凡也可以選擇第三種材料:糯米石灰漿。
糯米石灰漿的效能自不用多說,古代最佳城牆修築材料非它莫屬。
可缺點也很明顯:還是貴!
而且比蜃灰還貴。
蜃灰好歹只需要從沙灘上收集貝殼進行煅燒。
可糯米卻是需要佔用上好的水田進行種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