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李二和長孫無忌內心牴觸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恰恰相反,若是知道了這是豚肉,依舊吃得香甜,那才是怪事呢!
要知道,髒唐臭漢!
唐漢雖然國力強盛,可讓人詬病的地方也有不少。
就譬如這個時代的豬,也就是李二口中的豚。
國力的發展乃是李世民文治武功,滿朝眾臣,各地百姓一起努力的結果。
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養豬技術的發展,與之相比完全就是螢火與皓月爭輝了。
這養豬技術的發展,即便說不上是原地踏步,也好不到哪裡去。
後世養豬,除了那本經典的《母豬產後護理》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豬仔的煽割以及人工授精。
但在大唐,什麼都沒有!
唐人根本就沒有煽豬這個概念。
何為煽豬?便是去勢!
公豬要嘎蛋蛋;母豬也要割去卵巢。
什麼?你說太不人道,不割會怎麼樣!
豬肉會變得騷臭難聞,令人難以下嚥。
李二和長孫無忌之所以露出這樣一副表情,這個原因便是其中之一。
畢竟兩人早年征戰南北,遇上迫不得已的狀況,也只能吃豚肉以充飢。
那腥臊味,令其一生難忘。
同樣的,因為沒有經過閹割,豬也會比較好動,容易發生爭鬥,互相啃咬。
長肉的效率也會進一步降低,導致成長週期變長。
便是這種種原因,導致唐人眼中的豚與我們眼中的豬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詫異。
別說是養豬致富了,這年頭的豬,因為沒有煽過的原因,長得又慢肉質又不好。
非但王公貴族不屑一顧,便是尋常百姓,也對其頗有偏見。
即便真的願意去養豬,辛辛苦苦數載,養出來的豬卻比羊還瘦,肉價又賤,還不一定能夠保本!
當然,唐人對於豬肉有偏見並不完全來自於養豬技術的限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因為他們的烹飪方式。
要知道,大唐的香料絕大多數都是自西域進口,價格堪比黃金。
誰家煮肉用黃金?
便是烹飪高貴的羊肉,都不一定捨得用。
更別說豚肉了。
而大唐沒有高壓鍋這般方便的產物,尋常燉肉,也只是燉至半熟,遠不及李二眼前這碗紅燒肉一般軟爛。
豬肉肉質本就差了一籌,再加上烹飪不當,又捨不得以香料遮掩腥味。
這不難吃就怪了!
想通了這一點,秦凡便喚來老王頭,讓他向兩人簡單介紹一番他萬年縣縣衙所養的豬是怎麼樣的。
老王頭倒是半點都不藏私,畢竟他養豬的方法也是由秦凡傳授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