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兵法提及該如何指揮一場不間斷、持續時間長達十年的戰爭。
戰場在沒有城牆的無垠草原,那是匈奴的主場。
但韓信沒有絲毫畏懼。
因為他是韓信。
【為確保驛站寄信的暢通,秦二經常以民用渠道給各地的官員寄信並要求按時回信,當然也包括遠在長城之外的韓信。】
【這些不走軍政渠道的信件不會包含涉密資訊,大多是隨便問句好再附上回信要求。】
【由於信件量過大,自然不是秦二親筆書寫,而是由宮女們代筆。】
【官員們收信後看內容就知道秦二的用意,按要求回信就行,且非特殊情況不得迴文書。】
【比如秦歷20年立秋的信,就是要求各地官員寄回當地的一片樹葉。】
【也有借這個渠道舉報領導貪腐的小天才!有的貪官會截留政道的信件,但民用信太多了沒法截,而且截了秦二的信導致信件沒能按時抵達咸陽,會被青玉案倒查!】
【這就是秦二的用意,為了防止被上級官員截留,這些寄給下級官員的信往往是寄給官員的親朋好友甚至同鄉而不是本人,回寄的地址也不固定,還會寄到別的地方中轉。】
【最早的“帝王信箱”。】
【秦二的很多政策都沿用至今,她的思維太超前了。】
簡單的驛站,都能被秦二用來加強對官員的管控。
張良對未來要輔佐的君王有了初步的瞭解。
秦二行事喜好提前佈局。
只看她當前的行徑,難以推測她之後的用意。
比如驛站的存在,只看天幕前文會以為劍指匈奴,輔以加強各地的物資資訊流通。
然而緊接著就是秦二能借助民道監管官員。
張良甚至還能想出很多用處:驛站的通暢與否、信件的收寄頻率都能反應當地的治理情況。
但又涉及到許多問題:誰來送這些民用信?如何確定送信地址?
想得越深入,這簡單的驛站改革就變得越發不簡單。
張良現在知道為什麼只能休沐五日了。
………
陳平對秦二越發推崇。
不愧是信奉性本惡的荀派。
地方官員隻手遮天的情況屢見不鮮,就如六國反秦遺族公然作亂,只要得當地郡守庇護就不會為咸陽所知。
這所謂的“帝王信箱”,卻讓縣令有了反制郡守的手段。
若秦二寄的信不止到縣令,那管控的範疇就更大了。
如果這信也寄給沒有官身的黔首……
不,不用如果。
秦二視天下人都是將反之人,就必然有信件寄給黔首!
【但眾所周知,韓信他不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