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芳果確實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李成桂終於長出了一口氣。
但就在這個時候,窗外傳來了雷鳴般的歡呼聲:“怎麼回事?你出去看看!”
“是!”
時間不長,李芳果跑了回來:“父親,外面是百姓在遊街,歡慶,歡慶......收復......朝......鮮!”
“哦,”李成桂臉上閃過一絲驚愕,但很快反應過來:“你派幾個人漢話比較流利的人去街上打聽一下,另外命令府里人不許外出,明白嗎?”
“明白!父親還有什麼吩咐?”
“沒有了,你出去吧!”
......
除了致遠侯府,整個京師,乃至大明,都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朱允炆下令大赦天下,並重賞有功之臣,在賞賜中,比較特殊的是內務府剛剛打造的金幣和銀幣,這些金幣、銀幣純度都為九成,製作精美,重量為一兩(一斤十六兩),銀幣的單位是“圓”,是用作流通貨幣的;而金幣則不同,屬於紀念幣性質,當然也可以兌換成銀幣,或者進行大宗交易。
鑄造銀幣,是朱允炆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的,在銀票的推廣過程中,朱允炆發現自己一步到位的金融思想過於超前了。經過幾年的發展,交通銀行的銀票發行已經停滯不前,大的商戶採用支票結算,不再使用大額銀票;而小的商戶則慢慢發現,用白銀直接結算也沒什麼,雖然不如紙幣方便,但是白銀比紙幣更加防磨損、防水、防火,可以減少許多損失;最後的原因則是對於偏遠地區,銀票的接收程度極差,當地人寧願使用碎銀子交易,也不願使用銀票。基於這些考慮,又參考了譚波和趙宇飛的意見,朱允炆決定走走回頭路,鑄造銀幣。
歷城侯盛庸俸祿增加五百石,伯爵世襲升為侯爵世襲,另賜金幣五千枚、銀幣五萬枚、山東良田五百畝、朝鮮良田五千畝。
安平伯瞿能俸祿增加三百石,子爵世襲升為伯爵世襲,另賜金幣兩千枚、銀幣一萬枚、朝鮮良田兩千畝。
楚智、莊得、張倫、曹玉書敕封子爵,世襲罔替,另賜金幣五百枚、銀幣兩千枚,朝鮮良田五百畝。
不僅將官有賞賜,每個士兵都得到了五個銀幣的賞賜,如果立有戰功,賞賜會酌情增加。
這些賞賜,總計耗去了金幣一萬兩千枚,銀幣一百二十餘萬枚。
經過太廟獻俘、祭拜孝陵、大赦天下、封賞功臣這些流程之後,朱允炆立刻召集軍機處、文淵閣官員到乾清宮議事,因為遇到了新的問題。
朝鮮剛剛平定,北平的郭躍、東北的常升、綏遠的宋瑄幾乎同時送來訊息,瓦剌騎兵在北疆出現,其中開平、大寧、綏遠、大同、通遼等地附近瓦剌騎兵出現比較頻繁。
訊息傳到京師,朱允炆立刻召集軍機處議事,綜合各方面的情報,軍機處認為有三種可能:
一、額勒伯克出家的訊息,激怒了蒙古人,他們想要報復,或者說想要將其迎回。
二、帖木兒已死,瓦剌人沒有了後顧之憂,所以一改之前與大明合作的態度,變得有些咄咄逼人。
三、據未經確實的訊息,北元末代皇帝脫古思帖木兒的次子地保奴回到了草原,而且已經被立為大汗,這大大激發了蒙古人計程車氣,讓他們有些忘乎所以,想要鬧些事情。
當然,軍機處認為瓦剌短期內不會南下,最有可能是八月以後秋高馬肥的時節,這也是蒙古人最喜歡的作戰時間,所以軍機處建議向北疆增兵,防禦瓦剌襲擊。
雖然朱允炆不太認同軍機處的判斷,但為謹慎起見,還是同意增援。
另外,為防止平定朝鮮期間,倭人出來搗亂,朱允炆將最精銳的兩支艦隊——皇家海軍第一、第二艦隊分別派到了九州和四國島附近,意圖封鎖倭國,但事實證明,純屬想象。
第一艦隊指揮使譚耀武、第二艦隊指揮官童海龍已經拼盡全力,每日都出海巡航,甚至炮擊沿海海港、漁村、船廠,雖有成效,但並不能阻止倭人出海。
比如,倭國對朝鮮的支援一直沒有中斷,雖然後期第一艦隊抓住了倭國指揮官大島正二,勸降大島後,令其偷襲慶州,立下大功,但是大島被擒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路線、目標是確定的,所以總有失手的時候,但是其他以劫掠為目標的倭寇,就沒那麼容易對付了。
茫茫大海上,靠風帆為動力的兩隻艦隊,雖然火力強大,速度也比較快,但對於零散的倭寇,只不過是高射炮打蚊子,白費力氣,所以在朝鮮平定後,倭寇的滋擾反而變得愈演愈烈起來,由於海上遍佈來往的商船,所以倭寇不再冒險攻擊內地,而是轉向了劫掠商船,這讓大明海商遭受了慘重損失,朱允炆雖然下令海軍出海巡航,但是仍然不斷有船隻被劫掠、船員商人被殺害的訊息傳來。
如今的倭寇和以前大不一樣,以前是殺人、劫財、強姦,或者擄掠海商為奴隸,但現在他們喜歡將財物燒掉、將人斷手斷腳、挖眼削鼻,然後將殘廢的明人扔到海里,讓其自生自滅。不僅如此,他們還喜歡將人拋入海中,吸引海商來救援,然後趁機劫掠,這樣一來,海商就不敢解救自己的同胞,只能看著他們無助的死去......
這樣一來,敢於出海的都是大型海商,他們人多勢眾,不怕倭寇;而小型海商則根本不敢出海,這不僅造成了沿海百姓的恐慌和生活困難,還造成了海關收入銳減。
因為海關的收入不是小數目,所以這件事情很快引起了朝廷的極大關注,討論之後,朝臣迅速形成兩派,一派主張立即攻倭,徹底絕滅倭寇;另一派則主張與倭國議和,令其剿滅倭寇。當然不敢那一派,都要求海軍出海護航,保障上路安全。
但是這兩條路,朱允炆都無法接受,議和是不可能的,但立即攻倭也不可能,朝鮮剛剛平定,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百姓遷徙問題、衛所圈地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不落實,攻倭不現實。
那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