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用解縉,是有風險的。
這一點,朱允炆很清楚。
世人皆知,兩利相權取其重,但現實中,往往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這就是用人的難處。
方孝孺迂闊,喜歡是古非今;解縉自傲,喜歡凌人傲物,都不是最佳人選,至於鄭沂,可能與其家教有關,守成有餘,開拓不足,更不適合。
但解縉還是有一點優勢的,那就是其思維比較活躍,對新的知識——尤其是數學、幾何、物理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研究。
當然,其短板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行事有些幼稚。
他常常自詡胸懷坦蕩,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行事不拘小節,即使被誤解,也不屑於解釋,自以為“日久見人心”,但事實上,卻往往為人銜恨而不自知。
所以,這些年,朱允炆一直將其留在身邊,沒有將其外放。
只可惜,解縉並不這麼認為。
王艮的外放,讓解縉很是不平,這種不平甚至還流傳到朱允炆的耳朵裡。
朱允炆思考再三,決定給他一次機會,所以才有了文教尚書之事。
只不過,對於解縉來說,這到底是禍是福,就很難說了。
有些事情,即使是朱允炆也控制不了。
......
正在君臣二人閒談時,乾清門口的侍衛急匆匆的走了過來,施禮道:“陛下,歷國公和楊大人求見!”
朱允炆神情一怔,抬手道:“快讓他們進來。”
“是,陛下!”
時間不長,歷國公盛庸,兵部侍郎楊榮神情嚴肅的走了進來,當看到朱允炆站在院子中間時,連忙快步趕過來,躬身施禮:“參見陛下!”
“嗯,怎麼?出什麼事情了?”
“回陛下,漠北軍報!”
“拿來朕看!”
“是!”
接過奏摺——是平安、鐵鉉、耿璇的聯名奏摺,朱允炆快速瀏覽一遍,心中“咯噔”一下,然後抬起頭來,道:“進來說吧!”
“是!”
“對了,把齊泰叫過來!”
“是!”
朱允炆一邊往回走,心中一邊盤算,心中卻湧上一股無名火,在這一刻,他發自內心的覺得,如果有電話,哪怕是電報也好啊。
如今這樣鞭長莫及,脫離掌控的感覺,實在讓人受不了。
奏摺是二十多天前,也就是五月十六日發出的,平安親率大軍向西北尋敵決戰,耿璇、鐵鉉留守和林,梅殷駐守貝爾城,確保大軍後勤補給的暢通。
從字裡行間來看,平安沒有收到朝廷的軍令,或者說,在朝廷的軍令到達之前,他得知了契克圖的訊息,所以就提前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