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關乎大明百年大計,所以軍機處務必在將領、兵員、裝備、給養、防疫等等方面做好萬全準備,確保萬無一失,如果出現大規模疫病減員,朕會以軍法論處,爾等可明白?”
聽著朱允炆嚴肅冷厲的話語,徐輝祖、宋晟、吳高三人趕緊起身跪倒,連聲稱是。
......
今天的御前軍事會議是小規模的,平均每五天召開一次,參會人員是皇帝與軍機處的將軍,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對近期的軍事行動和態勢進行總結和展望。
除了這種軍事會議外,還有一種規模更大的御前軍事會議,參會人員會增加文淵閣成員,會議內容包括兩個,一個是讓文淵閣閣員瞭解當前的軍事態勢,另一個則是讓軍機處和文淵閣對兵員、糧草等等情況進行協調和通氣,按慣例這種會議每半月召開一次。
當然,緊急軍情例外。
所以參會人員並不多,只有朱允炆、徐輝祖、宋晟和吳高四人,其餘人員則是負責記錄的王艮、解縉兩人,楊士奇等人並沒有參會。
毫無意外,會議的內容是倭國、朝鮮以及蒙古的局勢總結。
朝鮮局勢相對比較平穩,亂軍已經被逼入東北部山區,缺少兵員和糧草補給,覆滅指日可待。
這得益於兩點,第一個則是朝鮮布政使張紞能力很強,對朝鮮各地的安撫比較成功,而其得力助手黃福也幫了不少忙;另一個則要歸功於明朝的殘酷政策。
後者讓朝鮮本地的土著減少了一半以上,當然他們並不是被殺掉,而是被遷走了。
按照朝廷的旨意,參與叛亂的軍隊一律遷出朝鮮,遷往東北、西北、倭國、臺灣以及瓊州島等地區,參與當地的基礎建設。
比如東北的鐵路修建,就得益於大量的朝鮮移民;臺灣的甘蔗林、瓊州島的橡膠林,同樣有不少朝鮮百姓在揮汗收割。
再往後,朝鮮出現了一些亂軍,他們嘯聚山林,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吳升的處理辦法非常簡單,凡是附近有亂軍的、家族有子弟參加亂軍的、對亂軍同情和暗地支援的,其所在村鎮,統統遷走,亂軍無法劫掠百姓,自然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節節敗退,最終走向滅亡。
至於倭國,盛庸、瞿能南北兩路大軍進展都比較順利。
盛庸佔領大阪後,立刻分兵四掃,截至八月二十一日,阿魯臺已經擊敗赤松滿佑、木村吉男等人,陸續佔領和泉、河內、大和和紀伊四國;瞿鬱則佔領播磨、肥前,攻佔白旗城,與瞿能的前鋒曹宇都部會師;而邵雲部則穩紮穩打,逐步推進,已經佔領山城國大部,預期半月內將會抵達京都。
相比較而言,北路的瞿能進展略慢,這是因為其麾下除近衛第四軍和兩個特戰營外,其餘軍隊多是東北調來的女真衛以及朝鮮調來的朝鮮衛,以及歸附的倭國軍隊。所以瞿能選擇的方式是穩紮穩打,目前已經控制長門、周防、安芸、肥前、肥中、肥後等地,下一步將會進攻出雲、伯耆、美作、但馬、播磨、丹後、丹波等地,但預期抵達京都的時間,至少會晚盛庸半月左右。
瞿能無法與盛庸合圍京都,讓朱允炆有些失望,不過他還是強自按捺住,令盛庸不要等待瞿能,直接進攻京都,但不要急躁,足利義滿和偽天皇跑掉也沒關係,關鍵是大明軍隊不能有太大的損失。
至於倭國東北部的瞿陶和楚錚,進展也比較順利,在秋田平原大敗上杉憲定指揮的倭國東北聯軍,已經佔領了出羽國,而臺王朱允熥則率領其護衛,進攻陸奧國,具體進展目前尚不知曉。
綜合前線戰報,正面作戰倭軍不堪一擊,主要是因為倭人中精銳部隊甚少,大部分是徵調而來的農民,即使在這些精銳部隊中,身披鐵甲者也鳳毛麟角,大部分精銳只能身著竹甲。
另外倭人更注重武勇,不善於集團作戰,雖然在區域性會給明軍造成一定殺傷,但往往寡不敵眾,這些精銳武士往往死於亂軍之中。
當然也有一些武士逃出生天,且拒絕大明的招撫,到處襲擊落單的明軍,這讓前線將領甚是頭痛,只能加大征剿力度,別無他法。
但很快,監察使楊榮建議實行與朝鮮類似的遷民制度,這些英勇的武士很快就銷聲匿跡,有的武士被村民告密,進而被明軍斬殺;有的武士在睡夢中被村民斬首,然後送去領賞。
總之,根據朝鮮和倭國的經驗,遷民雖然耗費巨大,但效果甚佳,這些移民離開家鄉後,往往變得非常溫順,得到了目的地官員的交口稱讚。
至於遷民政策中的血淚,沒有人去關注,因為大家關注的是轄區內的太平。
最棘手的問題,還是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