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趕緊跪倒:“殿下明鑑,末將一介武夫,只有一身勇力,願為殿下效犬馬之勞。”
“甚好,甚好,明天傅將軍和孤一起看武學演練,有什麼問題請暢所欲言。”
“末將不敢,末將不敢。”
“傅將軍,孤為大明儲君,建立武學是為了征戰疆場,豈能含糊,還望傅將軍要以國事為重,暢所欲言,讓我們大明的兒郎能更多的在戰場上活下來,如此傅將軍則功不可沒。”
傅友德真的感動了,道:“殿下,末將平生征戰,見過的慘烈戰事數不勝數,殿下既然有此心,末將就是戰死也值了,末將替大明將士感謝殿下了。”
朱允炆嘆道:“傅將軍,我朝自元末大亂而興,民生凋敝,人口稀少,孤希望戰爭儘可能的少一些,但是有些仗不得不打,希望將軍能襄助孤,讓我大明多打勝仗,孤就滿足了。”
傅友德翻身拜倒:“殿下宅心仁厚,末將必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好,很好。將軍到這邊來。”
傅友德跟著朱允炆來到牆邊,發現牆上是一副大明的輿圖,不由得詫異的看向朱允炆。朱允炆拿起一個竹竿,道:“將軍曾經在甘肅、寧夏一帶徵戰過,能夠和孤說一下現在河西走廊的態勢,大明能否如漢唐一樣控制西域?”
傅友德看著輿圖,思考了一下,道:“殿下,末將曾在洪武二年隨中山王遠征甘肅,五年作為西路軍前鋒隨宋國公征討甘涼,對當地略有了解。洪武二年,中山王經過沈兒峪(今甘肅定西)大捷,連克興元(今陝西漢中)、河州(今甘肅臨夏),收復中唐以後被吐蕃佔領之地區;洪武五年,末將為前鋒,沿河西走廊向西進攻,從蘭州出發,佔領西涼(今甘肅武威),再至永昌(今甘肅永昌縣),佔領甘州、肅州,然後為了完成牽制漠北的任務,向北進攻亦集乃(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最後向東撤退,途中佔領瓜、沙兩州,後聞說中山王嶺北慘敗,故全線撤出甘肅。”
“撤到什麼程度?”
“據末將記憶,全線撤出甘肅,大明軍隊部署在甘州以東,近年來肅王就藩,本應於甘州,但是隻能在平涼暫住,即為明證。”
“為何撤退了那麼多?”
“殿下,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末將只說一些軍事上的見解,當時宋國公有以下考慮:一、其時元軍堅壁清野,涼州為空城,宋國公不得已用蘭州衛守禦,整個甘肅行省也差不多,故元守將先將境內人民、牛馬、駝羊盡拘出玉門、陽關二塞,我軍所得只是空城;二、當時我軍進至哈密,已經和察合臺汗國接壤,不明其虛實,懼回鶻兵強,所以不得已撤退;三、河西淪落吐蕃、回鶻、西夏、蒙古多年,當地已經很少漢人,多為異族,宋國公以為是化外之地,所以也不願守。所以最終從甘肅撤回,但途中修建了嘉峪關,阻回鶻兵東進。”
朱允炆想了想道:“甘肅為空城,不可守,這種說法孤不贊同,有土地就有人民,我軍如果屯田招攬,孤相信會慢慢積累起來人口;察合臺汗國確實可慮,但應該偵探情況再決定不遲;至於化外異族,孤甚不贊同,當年大漢開拓西域,當地豈有漢人,最終不也成內地郡縣了嗎?霍去病兩萬騎取河西,靠的是什麼啊?”
傅友德沉吟道:“殿下的說法也有道理,末將也曾想過這個問題,當時放棄確實有些倉促,所以今年來朝廷在努力故元甘肅行省,目前已經到甘州,也建立了哈密等羈縻衛。”
“恩,傅將軍認為大明能否走出嘉峪關呢?”
“這沒什麼不可能的,只要有足夠的錢糧、兵馬,蒙古不足為慮。”
“呵呵,好,傅將軍好豪氣,好樣的,來,我們坐下,慢慢談。”
“是,殿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