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寥落,一場零丁。
當褪去了身上的重重光環,一切榮耀與成就離李講遠去。
到了這個時候,還願意不離不棄的,才是真感情。
至於巔峰時慕名而來,谷底時揮袖而去的……除了生意,似乎也沒什麼可談的了。
李講走了,沒有來時那般轟動,一切都靜悄悄的。
等人們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已經離開了藥王城,藉助著傳送陣,來到了洛陽。
皇城巍峨,雄偉壯闊。
數月不見,李講竟有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此刻的他,以一種普通人的身份進城,在大街小巷中漫無目的的行走。
一所所嶄新的學校,裡面書聲琅琅,課間的鐘鳴敲響,一大幫年輕的孩子生龍活虎的衝出教室,在操場上嬉戲打鬧。
這是李講所推行的義務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快實行一年的時間了。
李講放眼望去,目光在教師中看到好幾位孩子,年紀輕輕,就已經凝聚了才氣。
或是在課桌上自學,或是拿起書本尋找老師。
這些天資聰穎的孩子,不再是千篇一律,錦衣華服的模樣。
也有人衣著很樸素,甚至打著補丁。
這意味著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有了與世家孩子競爭的機會。
一間間長安書鋪,建立在鬧市與學校附近。
李講隨意走了幾家,裡面的空間無一不大得嚇人,成排的書架上,分門別類的放著文道經典。
凡是符合條件的大唐子民,全都可以透過繳納押金,辦理借書證。
這些都是李講之前提出的建議,全都在他不知不覺中落實落地。
雖然他註定改變不了每一個人的人生。
但是,這些看似微不起眼的地方,至少可以給那些想要改變人生的人,一個嘗試的機會。
事實上,李講已經很久沒給《長安報》寫稿了。
不過,就算是這樣,《長安報》的銷量依然誇張無比。
因為有越來越多優秀的讀書人,輔修了小說家聖道。
現在的大唐文壇,不說是百花齊放吧,至少也稱得上是欣欣向榮。
踏入洛陽,李講感覺四面八方都一種柔和溫暖的力量,如春風般湧入自己的身體。
這種感覺是陌生的。
連李講本人都覺得十分詫異。
就好像有一隻手,在背後默默推動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