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這其中苦難重重,若是百姓不信有雨,你該如何說服他們?若是轉移後沒有雨,你又該如何安撫百姓?”
秦頤一聽著五姐的分析,知道這是擋在他們前面最大的問題。
但前些日子的賑災已經為她們積累了好的名聲威望,只要再拿出有效說服百姓的方法,此事便成了一半。
“五姐,你隨我來。”秦頤一道。
烈日懸掛在蒼穹,熱氣騰騰,赤地千裡。
淩河縣的百姓聽聞衙門像是有什麼大事,需要有些地位的人前去觀看。
各家各戶的主事者頂著炎炎烈日來到衙門,便見昔日給他們賑災的兩位公主與縣令一道坐在衙門內,顯然是等了許久。
“諸位,今日請諸位過來,是有事要宣佈。”縣令是個年過四十身材瘦小的男人,姓周,為官清廉,在淩河一帶很得人心。
這也是秦頤一選擇讓縣令協助她們的原因之一。
“本官找人算過,三日後將會降雨,今日召集大家過來是為了降雨做準備。”
“真的要下雨了?”人群中有人激動問,淩河縣雖有河流經過,卻因著幹旱那河流也枯涸許久了。
縣令點頭應是。
“我說大人,這老天下個雨還要準備什麼啊?難不成咱們還要找個盆子裝雨啊!”有人調笑道。
周縣令聞言也笑了下,不過話鋒一轉:“不是為了接雨,而是引領大家轉移到山上去。”
話落,人群立即交頭接耳起來。
“好端端的,怎麼要上山啊?”
“上山了我的店鋪怎麼辦呢?”
“哎呀別說了別說了,看看大人怎麼說。”
周縣令等到眾人的聲音小下去後,才道:“據那位高人說,三日後的雨會越下越大,連降五日暴雨,你們說說,淩河幹旱這麼久,暴雨下那麼幾日,會有什麼問題?”
“那淩河還不漲洪?”
“沒錯,今日找你們來,就是需要你們去家中說服一家老小,等到下雨那日便統一轉移到規定的地方避難,該收拾的東西都收拾好,不過盡量輕裝簡行,性命最重要。”周縣令說著。
有人小聲跟旁邊的嘀咕道:“這大晴的天兒,下不下雨還是沒影的事兒呢?”
顯然是不想勞神費力地跑在上山去。
有人附和,有人觀望,但大多數人都不以為意。
西北幹旱那麼多年,就算下暴雨又能如何,漲水又能漲到何處去?
這樣的想法,不知百姓有,連帶周大人也是如此認為,他本就是直來直去的剛烈性子,不然也不會被政敵排擠到這西北做官,一做就是五年之久,官職一降再降,從未升過。
當溫陽公主來與他說此事時,他同樣不以為意,哪裡來的高人,就算是降雨,也是好事一件,何必要勞師動眾跑到那淩山上,折騰好不容易因賑災過了幾日安生日子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