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黃得文而言,他的音樂,只是演奏給他認為,有需要的人。
需要尋求內心平靜,需要尋求生活的解脫,需要尋求生命答案的人。
而在陸然之前,聽過這首曲子的人,黃得文的鋼琴教師和程芳,想必都屬於這種投入其中的聽眾。
可以想象,他們在曲子的前半部分,聽到了那震動人心的慘淡和悲痛之後,心裡的焦慮和絕望,情緒上得到了強烈的共鳴。
而到了曲子的後半部分,旋律忽然放空,空靈的按鍵,彷彿這首曲子已經停止,又好似仍舊繼續,世界變得平靜而安寧。
所有的悲痛化作了心中對於寧靜的渴望,渴望一切就此停止,安詳而溫暖,不再醒來。
陸然幾乎可以想象,當程芳在聽完這首曲子時,她仍舊閉著眼睛,或許,她也見到了她的母親。
或許,這首曲子,在她的心中,至今仍未結束。
死亡,成為了黃得文心中的答案,也成為了他提供給聽眾的一個答案。
死亡,在黃得文的眼裡,不是可怕、黑暗、和逃避的話題。
相反,在他的曲子裡,有了另外一種辯證的認識。
比起生的苦痛黑暗,死,或許才是光明的歸宿。
在時間的盡頭,時間是靜止的,而我們終於可以在自己最眷戀的地方,安穩地睡去。
黃得文為他心中的安寧,勾勒出了一幅祥和美好的畫面。
為他的聽眾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新的選擇。
在陸然看來,毋庸置疑地,他也為聽眾提供了一種危險。
他的音樂,他的想法和感受,或許是讓人迷醉的,但也是絕對危險的。
拋開這首曲子的藝術價值不談,單單是它能調動人的負面情緒和與之共鳴的強大能力,就已經很危險。
尤其是對於那些身處在絕境中,苦痛掙扎,呼救無門的人,這首曲子對於他們而言,就像是一劑嗎啡,一個催眠。
徹底清醒過來了的陸然,理清了自己的思路。
他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先前的那兩個人,聽了黃得文的鋼琴曲以後,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自殺的舉動。
事實上,並不是黃得文的曲子,有多麼可怕的魔力,也並不是所有人在聽了這首曲子以後,就一定會產生自殺的念頭。
而是聽到這首曲子的人,潛意識裡,本來就有結束生命的一種傾向。
這種傾向,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或許從未對任何人透露過,甚至自己也未曾覺察。
但是,在和黃得文一番交談之後,再加上他彈奏的極富煽動力的鋼琴曲。
心裡那個想要安寧、想要結束現實生活的渴望,就被啟用了。
人的某個想法一旦被啟用了,就很難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