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然決定進一步確定郭曉寺對朋友的定義,他想起了什麼,問道:“你說他是你的朋友,我想問問,在生活中你有其他朋友嗎?”
“朋友……”郭曉寺在腦海中找了一下,“陳浩男,是我的朋友。”
“哦,是他。”陸然聽到陳浩男的名字,再想起他們前段時間的表現,還真是哥倆。
這個時候的陸然,暫時把他對陳浩男的壞印象放在了腦後。
他的注意力放在了郭曉寺所謂的朋友上。
以最客觀的心態面對求助者,是陸然已經深入內心的職業習慣。
“你還有其他的朋友嗎?”
“沒有。”
陸然沒有想到,他的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回答得那麼幹脆。
“我有點不明白,你是說你沒有其他朋友了嗎?”陸然再問了一次。
“我有同學,有親人,但是沒有朋友。”郭曉寺依然回答得很乾脆。
這讓陸然更加地好奇。
“為什麼他們都不是朋友呢?”
“朋友,是陪伴,陪伴我的,才是朋友。”郭曉寺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他們都沒有陪伴你嗎?”
“嗯。他們沒法陪我。”
“為什麼呢?沒法,是做不到的意思嗎?”陸然似乎瞭解到了郭曉寺的一些生活狀態。
“是的。”
“為什麼做不到?”
“他們不瞭解我。”
“陳浩男瞭解你嗎?”
“嗯。”郭曉寺點點頭。
陸然覺得意外,陳浩男那樣一個思想簡單的公子哥,有什麼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能夠成為唯一瞭解郭曉寺的人?
“他了解你的什麼,是其他人不瞭解的呢?”
陸然的這個問題切中要害,一下讓郭曉寺陷入了思考。
他想了一會兒,眨了眨眼睛,好似心裡已經浮現了一個答案,但是不知如何開口。
“他……從小就認識我。我們從小就是鄰居。”郭曉寺說著,又停了下來。
“你們是從小到大的朋友?那他一定知道你的很多事情,他比其他人都瞭解你?”陸然順著郭曉寺的話,往下引導道。
“是的。他知道很多事情。”郭曉寺搓著雙手,回答道。
陸然看到了他手上的小動作,這個動作透露出了郭曉寺心裡的某種糾結。
這是肢體語言。
和一個人交談的時候,除了可以留意他話語中的意思,還要留意他的肢體動作。
這是陸然在初入藍海的時候,張笑鳴就對他說過的話。
這是一個基礎的技巧,但是要完全地掌握和分辨每一個小動作分別代表著什麼,暴露了做動作的人是什麼心態,那又是另一門高深的學問了。
陸然現在,捕捉到了這個關鍵的小動作,他決定要繼續往下挖,“比如說,有什麼事情是陳浩男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的嗎?”
“有,比如,我家的地址,我的媽媽,還有,還有我的爸爸。”郭曉寺舉例道。
“你願意和我說說嗎?”陸然試探了一下。
“我,我不想說。”郭曉寺低著頭,陸然看不清他的表情。
“我不想說他。”他斷斷續續地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