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雯會意地點頭:“曝光這件事,防止更多工人受害。“
在勞動監察大隊的督促下,鑫輝電子和眾誠人力很快釋出了聯合公告:承認在勞務派遣用工中存在“管理疏漏“,承諾將按勞動局要求補發工資,並“最佳化“薪資結構。
公告貼出的當天,生產線上的勞務派遣工沸騰了。有人歡呼,有人懷疑,更多人則是默默計算著自己能拿回多少錢。
“李哥,你能拿回多少?“一個年輕工人問。
李師傅掏出手機算了算:“三年下來,少說兩萬吧。“
周圍響起一片驚歎聲。對這群月薪四五千的工人來說,兩萬塊相當於小半年的積蓄。
訊息傳到楊志強耳中,他既欣慰又心酸。欣慰的是工友們終於能拿回屬於自己的血汗錢;心酸的是,如此明顯的違法行為,竟然要靠工人自己冒險舉報才能得到糾正。
“我們得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他對林曉雯說,“勞務派遣亂象太普遍了。“
林曉雯早有準備:“我聯絡了大學同學,他願意在《南方工人報》上報道這件事。“
報道很快出爐,題為《勞務派遣工維權實錄:被剋扣的工資去哪了》。文章隱去了當事人的真實姓名,但詳細揭露了勞務派遣公司與用工單位勾結剋扣工資的種種手段。
報道引發強烈反響。多家媒體跟進報道,市總工會宣佈開展勞務派遣用工專項檢查,甚至有****表示將在下次會議上提出相關議案。
一個月後,補發工資的日子終於到來。楊志強和林曉雯早早來到鑫輝電子門口,與老趙、李師傅等人匯合。
公司財務室外排起了長隊。每個出來的工人,臉上都帶著難以置信的喜悅。有人當場數錢,手指微微發抖;有人緊緊攥著銀行卡,生怕它飛走;還有人偷偷抹眼淚,這筆錢可能意味著老家孩子上學的費用,或者父母治病的醫藥費。
輪到楊志強時,財務人員遞給他一個信封:“楊志強,補發工資八千六百元,請簽字確認。“
接過厚厚的信封,楊志強的手有些抖。這不僅是錢,更是對他們這幾個月努力的認可,是對公平正義的肯定。
走出財務室,他看到林曉雯正在等他。陽光下,她的笑容格外明亮。
“拿到了?“她問。
楊志強點點頭,突然有了個想法:“曉雯,我們拿這筆錢做點有意義的事吧。“
“什麼?“
“成立個工人法律援助小組,“楊志強的眼睛閃閃發亮,“幫助更多像我們這樣的工人。“
林曉雯怔了怔,隨即笑開了花:“我正想說這個!老趙也答應來當顧問。“
老趙不知何時站在了他們身後:“兩個小崽子,這麼大事不叫我?“他佯裝生氣,眼裡卻滿是欣慰,“算我一個!“
李師傅和幾個工友也圍了過來:“我們也參加!“
陽光下,這群曾經沉默的工人,此刻臉上洋溢著希望的光芒。他們或許不懂複雜的法律條文,但他們深深懂得團結的力量,懂得捍衛自己尊嚴的勇氣。
三個月後,“工友互助社“在工業區附近的一個小辦公室正式掛牌。簡陋的房間裡,幾張二手辦公桌拼在一起,牆上貼滿了勞動法規和維權案例。
楊志強坐在電腦前,認真整理著最近接到的諮詢案例;林曉雯在接聽熱線電話,耐心解答一位餐飲店服務員的問題;老趙則帶著李師傅等幾個志願者,在工業區發放維權手冊。
休息間隙,楊志強走到窗前。窗外是深圳永遠忙碌的街景,高樓大廈間穿梭著無數為生活奔波的身影。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正經歷著他曾經的無助和憤怒。
但現在,至少在這個小小的辦公室裡,有一盞燈是為他們亮著的。也許改變是緩慢的,也許道路是曲折的,但只要有人願意站出來,願意伸出援手,希望就永遠不會熄滅。
“志強,來新案子了!“林曉雯的聲音將他拉回現實。
楊志強轉身,迎向新的挑戰。他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他們的路還很長。但此刻,他心中充滿力量——因為不再是一個人戰鬥,因為他們點燃的星星之火,正在這片土地上悄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