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個大盆,浸泡二十斤長糯米,水要多點,再泡五斤紅芸豆,明天我做一樣陝西人喜歡吃的甜品小吃。”
甑糕的配料很簡單,長糯米配上紅棗和蜜棗就行,林旭加紅芸豆,主要是起個豐富口感的作用。
糯米分為兩種,圓糯米和長糯米,相對來說長糯米更黏,吃起來也更美味,而圓糯米,更適合用來二次加工,比如年糕、餈粑什麼的。
甑糕的做法並不難,先把這些食材泡透,再分別蒸一下,最後合在一起,蓋上荷葉重新蒸制就行了。
做這道美食,需要用到一種古老炊具——甑。
甑的外形像缸,底部有密集的小孔,已經流傳了數千年。
從石器時代出土的陶甑,到商周時代的銅甑,再到唐宋時期的鐵甑,雖然材質在發生變化,但甑的形式和外形,卻一直流傳著。
直到現代社會,這種古老的炊具依然還在陝西各地發光發熱。
用甑做出來的米糕更香,口感更好。
宋代大詩人陸游,就曾經在《秋花歌》中寫出了“長碓搗珠照地光,大甑炊玉連村香”的詩句。
詩中的“大甑炊玉”,指的就是用甑來蒸米飯。
“老弟在看啥呢?”
陳媛媛旁聽了一會兒,覺得曾曉琪聊的越來越專業,便沒再旁聽,而是在沙發上坐下來,小聲跟林旭聊著。
“我準備做點甑糕,在考慮要不要買個甑。”
這玩意兒現在還真能買到,不過就是鐵皮的,比較薄,效果大概跟蒸鍋差不多,但幾十斤糯米,一般的蒸鍋可蒸不下。
甑糕?
陳媛媛還沒說話,旁邊的竇雯靜就來了興趣:
“老闆你要做jing糕嗎?多做點啊,這是我最喜歡的美食,這次我爸媽來京城帶的jing糕被陳總和舒寶寶搶著吃了……”
當時竇雯靜的父母剛過來就趕上了林記的年夜飯,便拿出了帶來的美食,然後被喜歡吃甜食的陳燕和舒雲吃了大半。
陳媛媛好奇的問道:
“jing糕?那個字不是念zeng嗎?是我小時候學錯了?”
竇雯靜說道:
“是我們的口音問題,陝西口音濁化,所以zeng糕就成了jing糕,還有的地方讀jin糕……反正不管怎麼讀,我這會兒好饞,啥時候能吃上啊老闆?”
林旭沒想到,甑糕還沒做好就有了這麼多人等著吃。
他說道:
“後天能吃上,到時候你們可以當成早飯。”
在陝西地區,甑糕還真是早餐的一種,一塊甑糕下肚,大半天不會餓肚子,很多人早上都喜歡來一份。
竇雯靜臉上滿是期待:
“好啊,那我可得多吃點,過一下吃甑糕的癮。”
三人在一旁聊甑糕時,陳燕和曾曉琪也在跟駱嘉耀談合作。
都是親戚,加上都想做好一檔美食節目,所以合作談得很順利,連冠名分成等專案,駱嘉耀也表示會盡量幫大家爭取。
日播的美食教程節目好安排,央視那邊也知道《食味人間》,現在能上一個類似的電視節目,肯定舉雙手歡迎。
但長紀錄片就有些分歧了。
駱嘉耀想做一款類似舌尖的節目,穿插各地的人文風貌和物產,這樣不僅能得到臺裡的批准,還能獲得的地方上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