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換誰也不願做這種菜品的。
殷州景區。
廚房裡,林旭將一鍋清水放在灶上,開火燒製。
趁著這個功夫,他將豆腐切成指肚大小的塊,等清水燒開,將豆腐小心倒進去,開始焯燙。
豆腐做菜,不管熱炒涼拌還是燒湯,都最好進行焯水。
這樣不僅能夠去掉豆腐本身的豆腥味,同時也能啟用豆腐中的鮮香味。
如果用石膏豆腐,焯水還能清理掉石膏本身的異味。
很快,鍋裡的水再次燒開,煮了三四分鐘,約莫豆腐已經煮透,林旭端著鍋,連湯帶豆腐全倒進旁邊的大漏勺中。
端著漏勺顛簸兩下,去掉多餘的水分,放在一邊備用。
接著根據豆腐的量,在灶上重新架上炒鍋,鍋里加入兩碗清雞湯,接著把豆腐倒進去,繼續焯燙。
用雞湯焯燙,能最大限度的增加豆腐的鮮香味,同時湯裡面的浮游蛋白質會自動附著在豆腐上,讓豆腐的香味更濃郁,口感也更嫩滑。
這就是很多豆腐菜需要用高湯的原因,確實能讓口感更上一層樓。
之所以用雞湯,是為了增加豆腐的鮮味,這道菜在製作過程中會摻入砸成肉泥的豬肥膘,會用豬油炸制,最後還會用高湯煨制。
這會導致豆腐的香味非常濃郁,所以就要用雞湯來焯燙豆腐,增加豆腐的鮮味。
雞湯裡煮過後,撈出來,晾一下,等豆腐的溫度降下來,再放進老母雞燉成的濃雞湯裡,繼續焯燙。
兩次焯燙雖然都是為了增鮮,但重點並不一樣。
清雞湯可以增加鮮味,濃雞湯則是為了增加口感,讓豆腐吃起來更加潤澤。
而且用這種反反覆覆的焯燙方式,能將豆腐中腥味完全煮出來,讓人吃到嘴裡明明感覺是豆腐,但卻沒任何豆腥味。
再次焯燙五分鐘左右,撈出來,控水。
接著把這些豆腐倒進盆裡,用勺子碾壓成泥。
碾好後再用細網眼篩子過兩遍,儘可能讓豆腐的口感更加細膩。
沉佳悅看著這一幕,覺得這道菜還真是折騰。
而且這還只是剛剛開始,接下來的步驟還有很多。
林旭在桉板上鋪一張豬皮,切一塊煮熟的豬肥膘過來,重量大概是豆腐的三分之一,接著用刀背細細的砸,把肥膘完全砸成肉泥。
京城,林記美食的廚房裡。
謝保民也在做著同樣的動作,他對朱勇等人說道:
“所有類似的菜品,都別忘了放豬油,尤其是熟豬肥膘,不僅增加香味,還能讓口感更潤澤,同時吃起來也有蓬鬆感。”
豬肥膘在中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無論口感還是味道,放上豬肥膘都會立馬有種立竿見影的效果。
朱勇好奇的問道:
“謝總廚,這道一品豆腐只能放豆腐和豬肥膘嗎?放點蝦行不行?”
“可以,放蝦能讓鮮香味更加均衡,吃起來味道更好,不過要記住,要用新鮮蝦仁,同樣也得碾壓成泥和過篩子,這樣做出來豆腐才細膩潤滑。”
豬肥膘砸成泥,過篩,和豆腐摻到一起,再加入幾個蛋清,一點食鹽、一點綿白糖,一點胡椒粉。
接下來就是攪拌了。
為了省勁兒,謝保民直接拿起打蛋器,將盆裡的豆腐、豬肥膘以及蛋清完全打散。
然後他將浸泡好的土豆澱粉端過來。
潷出上面多餘的水分,用力挖出一團,放進盆裡,繼續用打蛋器攪拌。
很快,盆裡的食材就變成了白色的粘稠狀湖湖。
拿來一個深一些的方形托盤,裡面刷一層油脂,再將攪拌均勻的豆腐湖湖盛進去,上鍋進行蒸制。
“這道菜說白了就是把豆腐加入豬肥膘等增鮮增香的配料,再重新做成豆腐,做的時候要注意,澱粉越多豆腐口感越差,但少了又不容易成型,所以要找到豆腐剛剛成型的臨界點,這是整道菜關鍵。”
謝保民毫不保留的分享著做這道菜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