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千言,陳景樂看得很慢,看得很認真。
這可是被弗里德里希·恩稱之為“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共計十一條,主要內容分三個方面:
一是批判了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唯心主義片面誇大主觀能動性的錯誤,闡明瞭卡爾·馬以實踐為基礎的新唯物主義哲學與舊哲學(包括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
二是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論述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幾個基本問題;
三是從階級基礎、哲學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闡述了新、舊哲學的區別。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揭露了舊唯物主義哲學的階級侷限性,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同時第一次確立了實踐觀點,闡明瞭馬哲的階級基礎和歷史使命。
因此被視作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
文章對陳景樂來說,不算晦澀,但也談不上通俗易懂。
至少部分內容不是那麼好理解。
而且讀這篇文章,既要了解文章的內容,也要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還要了解文章的後世影響力。
等等。
“需要反覆閱讀理解才行。”
文字和數字不一樣,文字往往承載著作者的閱歷和見識,即便自認學習了、學透了,但下一個階段又會有下一個階段的感悟。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山與水的三重境界。
陳景樂從來不覺得自己是天才,甚至連優秀者都談不上。
當他發現自己對某樣東西頗感興趣,並且能稍微做得比一般人好時,他就會選擇堅持做下去。
這是為數不多的能夠讓他覺得自己比一般人強,從而產生成就感的地方。
哪怕比別人強得有限。
寫文章如此,學歷史如此,學思政如此。
他堅信努力會有回報,只要努力的方向別選錯,再微弱的回報也是回報。
如果說之前的回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得到反饋,那麼系統的出現,就是將反饋做到及時化。
這種改變,對學習的激勵是巨大的。
他現在是如此的熱愛學習!
……
看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陳景樂又去看了《哥達綱領批判》。
今晚他是跟馬哲經典原著槓上了。
哲學使人思想深刻,能相較普通人更容易在看待問題時,透過現象看清事物本質。
碰到不懂的,偶爾會請教一下鍾晴,聽聽鍾晴的想法。
即便鍾晴只是個一個本科生,想法並不一定對,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少能給自己一點啟發。
而鍾晴就有點糾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