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道宮的授法臺上座無虛席,除了幾名嫡傳弟子,另有十餘人座位靠前,這些人修為參差不齊,但是作為要參加三仙榜的爭奪者,特殊照顧一下也是應該。
秦川發現有兩人並不是青玄門下,正是陸元陸靜兄妹在聆聽道祖授業,這說明陸氏與道宮的關係非同一般。
辰時剛過,青玄開講,第一天講的是一個非常老的命題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指的是風雨雷電,花開花落,甚至雲聚雲散這些自然現象皆可成道法,類似的例子秦川也給人演示過,但是如何用於對敵,他自己都沒有仔細研究過。
青玄道祖便用聚雲成陣和化云為風來演示自然界的東西都可衍化為實用道法,秦川也是深受啟發,誰能想到“雲山霧罩”一詞竟然道出了“迷幻陣”的精髓?
第二天講的是言出法隨的大神通,這一神通他早已熟的不能再熟,但是今日卻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何為言?真言也!“兵臨鬥者”是真言,“神說要有光”也是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亦是真言,所以這真言可以是暗含大道真意的字句,也可以是大道圓滿者的聖言,前者只要領悟道韻便直接用,後者必須藉助信仰之力,所謂“天地無極,乾坤借法”便道出了其中真意!
秦川若有一天寂滅大道修煉圓滿,他說一句:天地寂滅,那麼那一片天地就會真的寂滅,假如有人以他為信仰,借他的法:“秦道君曰,天地寂滅,急急如律令!”亦可體現出寂滅之意來,只是能借到多少法,要看秦某人凝聚了多少信仰之力。
何為法?法即法則,按法則行事也,“雲起”便是真言,水汽凝聚便是法則之力所成,“滅”亦是真言,生靈毀滅、道法破滅、幻化潰滅等等正是寂滅法則之力的具象體現。
第三天所講便是儒門道法的應用了,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每一種修習到極深處皆可成道,莊璧清在禮樂二字上做到了極處,便成就了道君之位,由此可見一斑。
青玄道祖這一天講的是禮、樂二道如何用於實戰,第四天講的是射、御二道的應用,第五天講的是書、數的應用。
秦川在儒學方面涉獵不深,但是“樂”乃聲音之道的應用,他在“聲音之道”上極有心得,可以說如果不合寂滅大道,他很可能在聲音之道和劍道兩種大道間做出選擇。
透過聽青玄道祖講授來印證自己的感悟,雖然沒有得到新的啟示,卻在理論上對聲音之道加強了認知。
通常最核心的內容往往都放在最後,第六天講解的正是青玄道經,前文說過,秦川所獲得的一百零八字的經文只是整部道經的一部分,但卻是最精華的部分。
對於道經的應用他一直在停留在真言道蘊的層面上,即便前世,也只是作為修煉功法,並未發現其它的用途。
而今,青玄道祖展示了這部儒家聖典其實暗含著許多秘術和道法,一句“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完美的展示了對空間法則的應用,閃避僅在毫釐間,距離拉開已千里。
而一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形成的禮法之網,令中術者無以脫身。
聽講的弟子,多數都修習青玄道經,頭一次見識了道經的另一面,一個個摩拳擦掌興奮之極,以前只知道經可作為功法修煉,儒學可以治國安邦,沒想到還能用以實戰。
青玄道祖對眾人的反應很滿意,目光有意無意掃了一眼秦川,發現他若有所思,心知剛才這些還不足以打動這小子,於是接下來將儒家核心理論“五常”之道拿了出來。
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在道祖的論述中,每一個字不僅是大道真言,還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眉眼口鼻耳五官,五臟、五色、五韻、五方、五味等等相互對應。
講完理論,他開始以此為基礎,展示五常的實際應用法門,“仁者樂山,萬眾一心可無敵也!”
一句聖言,引來虛空震顫大道共鳴,在場凡有仁心者,皆感覺心潮澎湃,不由自主手握拳頭隨著青玄道祖的一拳擊出,百里之外,一座小山包登時被這看似不經意的一拳化為了齏粉。
秦川見此不由暗吸了口涼氣,他看得出來,青玄道祖那一拳其實並無半分力道,之所以造成如此效果,完全是借用了眾人之力,他是怎樣藉助眾人之力的?分明是眾人的仁心被他引導所致?為什麼會被引導?因為他們都信奉儒學!
接下來,道祖又分別演示了義、禮、智、信所衍化道法的實際應用,講完這些,照例下方聽講的弟子徒孫們可以提問。
“師祖,徒孫也修習道經,為何施展‘仁者樂山’卻力量渺小?”提問者正是那位白鶴童子。
“那是因為你儒學未精,對仁之道的領悟不夠,若有朝一日修煉大成,一拳之下可使山河崩碎!”
“請問道祖,若不修習儒學,只習道經,是否無法像其它仙訣一樣大成?”提出問題的人卻是陸元。
“呵呵,陸家小子,你這個問題問的好,信奉儒學,可借天下人之力,只習道經則獨修己身,雖可得道成聖,終究世外一閒雲野鶴而已!”
秦川聽著他們的問答,忽然有種感覺,這些話是說給他聽的,只是不知道這種感覺是由何引發。
幾個問題過後,青玄道祖說道:“好了,今天所講,你們回去要好好體會,明日是講道最後一天,吾將講授如何以道經為筆,在這天地畫卷中…書寫春秋,定鼎乾坤!”
以道經為筆?聽到這五個字,秦川心中不由一震,他想起了戈武道經構建的天羅地網,想起了青玄道經構建的巨筆,莫非明天講的是如何使用這隻“巨筆”?
回到住處,總覺得心緒難平,忽然元獅老祖的聲音響起,“青玄道祖不愧為混元聖人,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你才看過幾本書,難道想修習儒學了?”
“我的大道已成,想修習也晚了,不過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儒學的確有許多可以借鑑之處,比如它以治世為己任,與道門出世無為的理念正好相反,同時又暗含了神道的法門,只不過神道信仰的是個體的神,而修儒者信奉的是儒學!”
秦川認可這個說法,因為今天演示仁者樂山時,其實就是動用儒學信仰之力的外在表現,“你覺得我現在若修習儒學晚不晚?”
“你的寂滅大道若成,可比儒家聖人強多了,何必舍大而就小,況且我覺得你的這位師尊可能未安好心!”
“哦?何出此言?”秦川驚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