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自私,尤其是在利益面前。
有的人覺得日耳曼民族誌願軍是一種威脅,同樣也有人認為,這支軍隊或許是個機會,能為全體普魯士軍隊爭奪更多的資源,只要把軍隊的蛋糕做大了,也就意味著大家的機會更多了。
這同樣是一種利益。
看重後一種利益的人,多是軍事內閣中的普魯士陸軍的督察長們,他們渴望德意志帝國能繼續的擴大軍隊,軍隊擴大了,軍人在德國社會中的話語權就越重,對軍隊的利益也就越大。
至於軍隊內部的利益分配,畢竟那是軍隊內部自己的事,關起門來,大家都好解決。
順便說一句,督察長是普魯士陸軍中特有的職位,在一戰時期被改稱為集團軍長官。其實督察長在中國有個更接地氣的名字,叫做督軍,原因麼,就是北洋陸軍參照的是普魯士陸軍架構,都有這麼一個職位。
當然,很多中文資料喜歡把督察長意譯為軍團長,言簡意賅,所以後續將沿用軍團長的稱呼。
1914年之前,德國陸軍的組織架構是:德意志皇帝普魯士督察長/軍團長普魯士軍長普魯士師長普魯士團,外加其他三個重要聯邦,巴伐利亞、薩克森與符騰堡的國家特遣部隊構成的。
當然,霍亨索倫家也透過不懈的戰爭與聯姻,終將薩克森與符騰堡的軍隊併入了普魯士的軍事體系,這兩個王國的軍隊番號與普魯士一致,並且在參謀部與戰爭部內部,也有著大量的軍事人員交流,在裝備、後勤與作戰模式上是高度統一的。
當然,巴伐利亞王國,依然是德意志帝國內部,一個特殊的獨立存在。
五位普魯士軍團長中,常駐柏林的第三軍團的馮庫舍爾將軍,是參加軍事內閣會議的軍團長代表,作為腓特烈皇儲的鐵桿部下,無論是從自身利益,還是腓特烈皇儲支持者的身份,自然從軍事內閣會議一開始,就與卡梅克將軍,就在日耳曼志民族願軍一事上爭執了起來。
馮庫舍爾將軍的觀點很簡潔,《軍事統一法典》中規定,普魯士軍隊的職責在於,保護全體普魯士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而且在智利的普魯士人中,有很多人擁有德國與智利的雙重國籍,所以普魯士軍隊理應擔負起保衛普魯士人的責任。
第一次的軍事內閣會議,就在毫無結論的爭吵中結束,但利益之爭卻遠未結束,爭論的雙方為了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都在努力的積蓄著力量,也都在尋找支援自己的盟友。
卡梅克將軍意外的獲得了軍事內閣長官馮·阿爾貝迪爾將軍的支援,要知道自從卡梅克將軍接替羅恩伯爵,出任戰爭部長後,就在誰應該對普魯士陸軍的軍政管理負責上,與馮阿爾貝迪爾將軍齷齪不斷。
明面上,阿爾貝迪爾將軍與卡梅克將軍在維護軍事法典的尊嚴性上立場一致,實際上熟悉阿爾貝迪爾將軍的人則知道,將軍的密友,新任總參謀部軍需總監瓦德西將軍對腓特烈皇儲所提的智利計劃並不感興趣,瓦德西將軍更是柏林總參謀部裡,主張聯合玻利維亞與秘魯聲音的背後支持者。
站在多數人的一邊,謀求從戰爭中獲得最大利益,這種思想在總參謀裡,還是很有市場的。
支援庫舍爾將軍,或者說支援腓特烈皇儲政策的人,很快就知道了軍事內閣會議的重要成員,軍事內閣長官阿爾貝迪爾將軍倒向了卡梅克將軍。
軍事內閣長官是負責軍事內閣日常事務的具體負責人,負責德意志帝國軍隊所有軍政命令的上行下達,如果說俾斯麥宰相是德國政壇第一人,那麼阿爾貝迪爾將軍就是德國軍屆的第一人。
從職責上來說,總參謀長毛奇元帥都不能與阿爾貝迪爾將軍相提並論,當年也就是戰爭部長羅恩伯爵能壓軍事內閣長官一頭。
獲得阿爾貝迪爾將軍的強力支援後,幾乎所有了解普魯士軍隊的人都認為,那怕是腓特烈皇儲和自己的支持者們,也不無悲觀的承認,卡梅克將軍的意見將最終獲勝,而老皇帝威廉一世,將會按照軍事內閣會議的結論,否定腓特烈皇儲的智利計劃。
或許,老皇帝可以被俾斯麥欺負,但是絕不會被自己手中的槍桿們欺負,更不會允許自己兒子的理想,就這麼容易的讓霍亨索倫家的槍桿子們破壞了。
很快,阿爾貝迪爾將軍的前任軍事內閣長官,十九世紀使普魯士軍隊能夠戰無不勝的,一位真正的幕後英雄,艾德溫弗萊爾馮曼陀菲爾元帥,被老皇帝召喚出場了。
父親始終都是兒子的父親,無論多艱難,兒子的背後永遠有父親,這就是血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