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這個計劃的人,是一個叫做萊昂納多的學者,霍恩印象不深。
他第一次知道這個名字,還是因為他在那個“閃電史萊姆”事件中差點被誤傷。
霍恩只記得這位學者是工程師,並且是跟著河上嶼國王大學的師生們一起到來的。
站在臺上的萊昂納多,看上去三十來歲,用寬邊簷帽遮住了腦門的地中海,正在侃侃而談。
他是在工業司司長的推薦下走上了報告臺,一開始還有些磕巴,可當講到他熟悉的東西,便瞬間流利了起來。
“……根據山銅特性,人們通常認為,單人使用山銅的最好方法是法力上弦,即灌注法力軟化後再上弦。
以人類自己的力量,除非是封號騎士那種級別,否則幾乎不可能為其上弦。
但經過一個月的研究,我注意到了一件事,山銅是可以用法力上弦,並不代表它只能用法力上弦啊,直接利用大壩水力為其上弦難道不行嗎?
我不得不提到,在風車地人們很早就使用風車來作為磨坊,而在千河谷的霍塔姆郡隨處都可以看到水力磨坊。
但這些磨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它們是在固定地點使用卻無法運輸。”
說到這,看到諸多被自己吊起了胃口的高層大佬們,萊昂納多歪嘴一笑。
“根據我對小型發條的計算,30磅的山銅發條就能在10秒內將170磅水提升10米,除了聖孫外,恐怕沒人的法力能夠做到這種程度。
可如果利用尼奧河高低差的巨大水力的話,卻能將這股洪水般的力量封存在發條之中。
30磅的山銅從上緊到鬆開,如果使用飛輪的話,大概需要1個小時,卻能提起4萬磅水或1600磅鐵礦石。
耗盡後,我們直接將其拆卸下來,換上另一個新的山銅發條,就能源源不斷提供動力,甚至可以比肩星鑄齒輪。”
聽到這裡,霍恩都忍不住眼睛一亮。
如果說星鑄齒輪因為其理論95%的效率,能夠一定程度對標電動機的話,這種發條機到現在才是實際意義上對標的蒸汽機。
因為蒸汽機是熱能轉化機械能,所以煤炭中大量的嫩娘都損耗了,直到1840年蒸汽機的最高效率都只有8%。
可發條機卻是純機械能轉化,聖銃發射鉛子的效率根據霍恩計算都能有65%左右。
如果可以,霍恩當然想走家鄉的蒸汽機老路,這是他熟悉的賽道,但問題是這個世界的水蒸氣就是推不動活塞。
正常來說,蒸汽機本質是煤炭加熱氣缸,沸騰後水蒸氣膨脹推動活塞,借的是這個力。
可這個世界的水蒸氣,壓力一大就躺平消失了,氣缸前後質量居然明顯不一致,即虛空滲透現象。
要它推起薄鐵蓋還行,要它提起100磅重物都夠嗆,更別提1馬力了。
希洛芙製作的泥煤驅動蒸汽機原型的效率甚至不足0.5%,超過99%的熱能都浪費掉了。
而星鑄齒輪雖然好,卻只能集中在秋暮島一地,無法形成規模化效應,這是霍恩一直頭疼的事情,他甚至在考慮能不能一島建成工業化。
按照這位萊昂納多的想法,發條機卻能有效填補這一空缺。
但很快,霍恩便發現了一處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