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與後金即將到來的戰爭,孫承宗在奏章中更進一步建議,遼東必須從現在開始就進行戰爭準備,各處皆需堅壁清野。
孫承宗認為,那些不具備堅守條件的據點,必須儘早放棄。把人和物資都撤進寧遠防線的那些堅城之內,充分做好固守的準備。
在孫承宗看來,努爾哈赤的八旗軍雖然野戰很強,但攻城卻是他們的弱項。
更何況,老奴會在秋收後才出動兵馬。以遼東的天氣,只要明軍堅守一段時間,堅持到下雪,後金就必定會退兵。
孫承宗認為,只有經過防禦戰中血的洗禮,才能讓關寧軍放棄與後金和平共處的幻想,逼關寧軍找回丟失的血性,重新成為一隻獵食的猛虎。
此戰,只要做好了堅壁清野的工作,再守好寧遠防線,叫後金搶不到物資,讓努爾哈赤勞而無功,那遼東的一切就還在孫承宗的戰略構想之內。
為此,孫承宗寧願放棄一切職銜,自行告老還鄉。
孫承宗只希望他的辭職,能讓朝廷和遼東重新恢復上下一心,能打好對後金的這一仗。
大明是真的再也輸不起了。
再輸,就真的只能放棄遼東退守山海關了。
孫承宗在奏章中,把他的計劃寫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各種事的理由和行事的步驟也都一目瞭然。
整個計劃看上去可行性極大,成功率看上去也極高。
可是,魏忠賢心中非常明白。
孫承宗所設想的這一切,都只是書面上的計劃。
現實的遼東還有個繞不過去的坎。
那就是遼東關寧軍!
孫承宗的計劃要堅壁清野,盡撤無法堅守的小據點,把人和物資盡數撤進寧遠防線。
這個計劃,關寧軍怎麼會答應。他們又怎麼可能答應!
按這個計劃,關寧軍的各處莊園都在撤離行列,這勢必會直接影響到關寧軍的根本利益。
關寧軍不就是因為這些,才和孫承宗翻臉的嗎?
魏忠賢不認為,那些軍頭會老老實實的聽他的話。
要是不能擺平關寧軍,孫承宗的這份計劃那就是廢紙一張,根本無用。
可這份計劃都在天啟皇帝面前掛上號了,魏忠賢又如何敢不用。
更何況,魏忠賢也拿不出比這更好的計劃。
魏公公一時心亂如麻。
朱由檢一行人由徐光啟帶路,順著坎坷崎嶇的道路,透過破破爛爛的城門,走進了東安縣城。
看他們一行人的氣勢,東安縣守門的幾個老卒連起身都沒起,依舊懶洋洋的躲在陰涼處偷懶。
城門稅?似這種車肥馬壯的豪強,可不是他們所能招惹的。
朱由檢從車窗中,撇了一眼那幾個懶懶散散的老卒。
呵呵,那些可真是些老卒,一個個鬍子老長,看上去足有50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