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衝這一點,就知道事情鬧的到底有多大。
天啟皇帝朱由校被登聞鼓聲從長春宮召出,他是一肚子的怨氣。他才把勝利號研究出點頭緒就被人打斷,朱由校當然非常的不爽。
魏公公更不爽,朝廷現在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怎麼會突然出來這麼一個愣頭青?愣頭青還敲響了登聞鼓,誰知道他會說出些什麼來?
不會是東林黨人在破釜沉舟吧?
魏公公的臉色陰的幾乎能滴出水來。
朝廷的其他大佬也是一肚子的不高興,誰也不會喜歡沒任何防備的突發事件。
庶吉士崔子忠上殿時,他面對的就是這麼一個充滿怨氣的低氣壓場景。
崔子忠,27歲,天啟二年進士。
崔子忠中進士的成績不算太好,只名列三甲第九十七名。
不過,由於崔子忠是少見的實學派學生,又對朝廷的各種政務都有不錯的見解,這才被選進翰林院授予了庶吉士。
面對滿朝充斥著怨氣的低氣壓,庶吉士崔子忠一點都不懼。他知道,只要登聞鼓響了,大殿上就不再會有人打斷他的說話。他就是說的再荒誕不經,朝堂的諸位大佬也只能忍著氣聽他說完。
登聞鼓的關係實在太大了。
要不是實在沒有別的辦法,崔子忠也不想去敲登聞鼓。
青州有支精銳向京城進發的傳聞,崔子忠很早就聽說了。
青州精銳的傳聞,外界傳的非常離譜。什麼戚爺爺的精兵還魂,什麼衡王(青州的藩王)起兵要清君側,什麼亂七八糟的傳聞都有。最離譜的還有說三國青州兵轉世的說法。反正那段時間說什麼的都有。
崔子忠的老家就在濟南,他很容易的就拿到了第一手的資料。
其實根本就沒什麼精銳大軍存在,不過是1、200個少年在官道上列隊行進罷了。
不過,這些少年卻實是有出奇之處。一是少年們的佇列排序極好,行走再遠隊形也不會散;二是少年們行進速度極快,一日能走近百里。
沿途曾有好事之徒,專門跟隨那些少年行走。據他們親眼所見,少年們竟然能一日行進近百里而隊形不散。
想想,能把少年們訓練成這樣的法子,那是何等的了得。
大明的庶吉士在翰林院的主要工作就是學習研究各種政務。
崔子忠在翰林院研究的東西卻有些偏門,他不像其他人在研究怎麼養望、怎麼快速升官。
崔子忠在翰林院研究遼東戰例。他總覺得大明朝廷最大的敵人就是後金。
崔子忠在數年的研究中發現,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大明對後金的會戰,竟然就沒有一次勝利。幾次會戰大明都大敗虧輸,三大徵殘存的老兵,前前後後也都已消耗殆盡。大明對後金現在竟然不能野戰?這絕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遼東終歸還是要靠進攻、靠野戰才能拿得回來。
朝廷現在採用的孫閣老(孫承宗)的遼東戰略,歸根到底也還是要靠野戰才能解決問題。
就算退一萬步,在遼東大明只守城,那也要有援軍存在吧?
“外無必救之兵,內無必守之城。”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吧?
單純的死守城池,城池早晚都會被攻破。
這更是盡人皆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