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崇禎本紀 > 第一二一章:天子守國門的原意(求票、求收藏)

第一二一章:天子守國門的原意(求票、求收藏) (第1/2頁)

在安排遵化為喜峰口準備的各項支援事宜時,朱由檢覺得他發現了大明“天子守國門”的真正含義。

永樂大帝朱棣真不愧大帝的稱號。

他的眼界雄心絕不是常人所能比的。朱由檢為他的發現,激動的心砰砰亂跳。

什麼“天子守國門”,永樂大帝應該從沒想過“守”這個字!在永樂大帝心中應該是“天子鎮國門”吧?

常年駐守北疆的永樂大帝,執意將京城遷至北方,並不是怕那所謂的建文餘黨。他也許只是不想讓那江南煙雨,腐蝕了他的大明雄心吧?

永樂大帝遷都,更大的意義是為了建立一個向北進攻的完備基地。

只要有京城在,面對北方的威脅,大明最精銳的京營就能隨時準備出塞。

有京城在,大明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完成進攻的準備,隨時可以對北方草原發起有效的攻擊。

長城,在永樂大帝眼中,那也不是用來防禦的建築,那只是大明向北方敵人,發起進攻的更前進基地。

從這個方面想,京城防禦上的缺陷就完全不存在了。永樂時代,什麼敵人能頂住大明的攻擊,轉而進攻大明的京城呢?

沒能徹底征服草原的朱棣,大概希望他的子孫後代,能徹底的解決北方的安全問題,靠進攻將邊疆擴充套件到草原以外,使京城獲得真正的戰略安全。

朱棣可能害怕他的後代子孫,會在深宮婦人中忘記了邊疆的安危,他用近在咫尺的邊疆提醒他的後世子孫。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可惜,後世子孫的不肖,把京城這好好地進攻基地,愣給扭成了防禦基地。從這一點上來說,不能不說是文臣誤國啊。

朱由檢對自己的這個新發現真是感到痛心疾首。

遙想永樂時代,大明的陸軍打遍四方無敵手;大明海軍更是全世界第一的遠洋海軍。

能把2.6萬人的軍隊,投遞到萬里海疆之外,那是多麼強大的海軍!

這個資料直到前世的鴉片戰爭時期,那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都還無法做到。

永樂時代,多麼雄偉輝煌的時代。

可惜、可惜。

永樂大帝在大明文人的筆下,留下的重點卻是他誅方孝孺十族的殘暴和窮兵黷武的四字點評。

永樂大帝征服四海的偉大功績,還不如麾下文人修撰的一部《永樂大典》。

這就是大明所謂以文制武的傳統。

遙想永樂時代,大明是以文制武嗎?

到了弘治朝,劉大夏的一把大火,更把永樂時代的所有輝煌燒的一乾二淨,大火中也把大明的進攻戰略徹底譭棄。

從這點上,說劉大夏為華夏的千古罪人,一點都不為過。

當然,劉大夏也只是大明文臣的一個代表,單隻一個劉大夏是絕做不到這一步的。

大明從弘治時起,大明的文臣們,就一步一步把大明的天子囚禁起來。

京城也由進攻基地,逐步蛻變成為一個巨大的囚籠。昔日大明的無敵雄師也蛻變成為只能擺樣子嚇人的京城獄卒。

可悲啊,可悲!

朱由檢心中說不出的難受,這就是文人的大明。

看著大明那份寫意的地圖,朱由檢只覺得有股火在他心頭不停的焚燒。

沿遵化、喜峰口到草原,即便在這份寫意的地圖上,也仍然是一條用兵的上好道路。

大明朝廷不做,那就由孤來做吧!

鄭平邊走邊細心的為面前的張狗娃,調整一下身上的揹帶。

雖然手上在為減輕少年的負累調整,可鄭平心中暗自高興。

最新小說: 三國之黃巾打工人 我師父不可能不是我爹 三國之劉賢也瘋狂 與君共賞邊關月 明朝大禍害 大乾敗家子 穿成賈寶玉:我靠種田逆襲了 駙馬太野太茶!長公主要不換個寵? 殿下的金絲雀跑路了 幽禁八年,皇帝求我登基 三國:靈堂詐屍,開局嚇哭蔡文姬 三國:天縱英才麒麟兒 太子威武 崇禎之軍火大明 從揍哭劉徹開始 我在大秦長生不死 侯府趕走假千金?裁到大動脈啦! 一品權臣 紅樓:開局把薛寶釵帶回家 三國之帝皇召喚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