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喜峰口的駐軍,大明朝廷肯定是按2000多人給喜峰口撥劃的糧餉。
可喜峰口為什麼會少了那麼多兵?
這絕不單單是喜峰口主官吃空餉所導致的。
從根子上,這應該還是大明坑爹的衛所軍戶制惹的禍。對這點朱由檢前世記憶中還是有印象的。
大明建國初期,與中國的其他朝代一樣,也從軍屯中獲得極大的利益。
說實在的,大明太祖爺朱元璋對經濟方面的認識,實在是不敢恭維。也許給中國所有的開國皇帝做個排行,朱元璋的經濟政策,排行應該不是倒數一也是倒數第二。
大明初建時,朱元璋只看到了軍屯的巨大好處,就訂下了大明傳承數百年的衛所軍戶制。
按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大明朝廷只供應各衛所戰兵少量糧餉(這還是駐守在要害處的戰兵)。大明衛所兵的糧餉主要還是靠衛所屯田補齊。
衛所軍戶制,不用國家出一分錢,軍戶世代當兵,閒時種田養家,亂時當兵作戰。這是多麼美好的設想。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
大明開國時地多人少,衛所軍戶擁有大量的耕地,完全可以彌補朝廷少發的糧餉。
可隨著一代一代人的繁衍生息,衛所慢慢變得地少人多,產出根本不夠自身食用。而大明朝廷依然維持著開國時的政策。
屯田收穫減少,各級軍官的肆意盤剝,士卒不堪忍受的各種繁重勞役,再加上朱元璋大坑的世襲戶籍制度,軍戶完全淪為農奴一樣的存在。大明的普通軍戶人家,竟然連媳婦都很難找的到。
軍戶們實在活不下去了,大量衛所士卒只能棄家逃亡,殘存的也只能在殘酷的壓榨中苟延殘喘。
大明到嘉靖時期,衛所制度已經全面敗壞,大明內地的衛所就根本沒有能打仗計程車兵存在。
歷史上,幾十個倭寇就能橫行江南,就充分說明大明內地衛所兵的不堪。
嘉靖朝,大明朝廷為了應對困局,開始了募兵制。
募兵就是拿錢僱人當兵。
大明嘉靖之後的主力軍隊基本都是募兵,實際就是僱傭兵的性質。
當兵就是拿命換取錢糧,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交易。
可大明的文臣卻不這麼想啊!他們總在懷念衛所不需要朝廷掏錢的年代。
也許是出於這種想法吧?(朱由檢冷笑中)
大明朝廷撥付的軍隊錢糧,就沒有全額髮放過。就連鼎鼎大名的戚家軍也只能拿到9成糧餉,那已經是大明軍隊能拿到的極致了。
大明普通的軍隊一般能拿到7成糧餉,就已經算是燒高香了。
當然,文臣們報給皇帝的糧餉數額,那肯定還是全額的數字。
至於差額?那叫漂沒。
漂沒到了那裡,大家都心知肚明。
如果考慮到軍隊大軍官還要再剝一層的情況,喜峰口的千戶只吃一半空額,確實算是很有良心了。
朱由檢無奈的搖頭苦笑。
這種僱傭軍性質的大明軍隊,還被大明朝廷屢屢拖欠薪水。這種欠薪狀態的僱傭兵,要能為大明盡力死戰,那才是笑話呢?
什麼,文臣說士卒應該為國家的榮譽而戰?
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