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處碰壁、心灰意冷的徐光啟只好告病返鄉。
回鄉的徐光啟還是不甘心,他在家鄉上海仍在努力推廣著甘薯種植。
徐光啟真的沒想到,峰迴路轉。年少的信王竟然對新作物推廣這麼有興趣,竟會專程派人邀請於他。
更讓徐光啟沒想到的是:除了甘薯,信王竟然還弄到2種高產作物。眼前的土豆比甘薯更適合北方的種植,畝產甚至還高於甘薯。
看看眼前火熱的種植場面,徐光啟對新作物推廣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田地裡的佃戶們,心中更是火熱。他們雖然不識字,可他們基本的算術能力還是有的。
土豆平均畝產15石,一年至少可以種兩季,年畝產就是30石。
他們不用負擔田賦雜役,現在只需要上交7成租子,一畝還能剩9石。5口之家種50畝地,一年能收450石,吃飽肚子還能有點剩餘。
莊戶人家要求真的不高,能吃飽肚子就他們就很滿足了。
朱由檢看著火熱的種植場面,心中更是高興。他知道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最好的百姓,他們只要有口吃的就絕不會造反。
“自己現在能力有限,只能先讓依附自己的佃戶們吃飽。吃飽的佃戶們就是自己的基本盤,就是自己的根據地。”
他們可以為自己提供最需要的人力資源。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朱由檢簡單計算一下,今年的收穫過後,自己的皇莊就能擁有足夠的種子資源,可以在自己的皇莊中全面鋪開種植。
滿足自己皇莊種植後,若有多餘也可以考慮向周圍推廣。
當然推廣一定要收錢,不收錢的東西人們是不會珍惜的。
朱由檢相信周邊的農戶們應該會順利接受這3種高產作物。
與沉浸在田野火熱氣氛中的徐光啟告別,朱由檢匆匆趕往珍木堂的工坊。
朱由檢念念不忘要做個馬車實物,用來驗證一下,他對馬車的修改是否合用。
“啊,”想起那種顛簸的滋味,朱由檢就想狂叫。他真是受夠了馬車的那種顛簸。那種劇烈的顛簸下,你在車廂裡墊多少棉墊都不會管用。
朱由檢在計劃改造馬車,魏忠賢在忙著改造朝政。
天啟四年春,京城的朝堂上,東林黨都被罷黜出京。
現在的朝堂上,已經是魏公公的閹黨一家獨大。
沒有了東林黨的制約,魏公公完全放開了手腳,他想為大明天下做點事情。改革家魏公公來了。
魏忠賢是怎麼上位的?是因為天啟皇帝需要錢。
魏忠賢沒有忘記這一點,所以他把稅收列為第一大事。
當然,幫皇帝弄錢的同時,魏公公是不會虧待自己的,他自己也不會白乾。忙於制定其他政策的魏公公不知道。
上行下效,有魏公公做標準,閹黨的成員們當然不會客氣。
對閹黨來說,商稅就是一場盛宴。失去了東林黨的監督,這場盛宴正式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