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我看到《鎮魂》火了,所以,想問問趙姍有沒有想法做差不多題材的東西!”
施施立刻來興趣了:“《鎮魂》…我聽劇組的人說過…好像是同性戀劇集?”
這下,大甜甜也來興趣:“同性戀?”
“…原著是同性戀,但是改編的劇集不算同性…算是兄弟情!”
施施沒管這些,接著道:“朱一龍演的那個?”
“對…”
沉長林看了眼施施,然後想到了什麼:“你跟朱一龍挺熟的!”
“當然,我們才合作了《知否》…”施施立刻掏出手機,搜了一下《鎮魂》,是一個彈出的就是‘朱一龍、白玉’…
“我聽他們說《琅琊榜》之前也是同性文學?”
“是嘛?那誰跟誰一對?”
“梅長蘇和蕭景睿啊!”
“哇…胡哥還有王凱?太帥了吧!”
好吧,難怪耽改劇能火,腐女太多了!
不過,沉長林倒是打消了做耽改的想法——沒有必要…
倒不是怕禁令啥的,他能拍的題材海了去了,幹嘛要躺這攤渾水呢?
耽改為什麼被禁?
亞文化就應該是亞文化,圈地自萌就好了,非他媽想著出圈,搞砸了吧!
就跟養成系偶似的!
2018年《創造101》、《偶像練習生》為月亮券注入了一陣強心劑啊!
要知道,2014年到2017年期間,娛樂圈曾經迎來一陣前所未有的爆發期,在政策和資本的雙重刺激下,“大ip+小鮮肉”的公式應運而生,橫掃一大批熱錢,短短几年間就造富包括一爽一冰兒在內的一大波人。
但是很快政策收緊了,再加上查稅補稅時間,整個行業各種動盪不安…
熱錢快速消退,娛樂圈的財富就像大浪一樣迅速退去,大批娛樂公司被拍死在沙灘上,從業者+明星們都開始集體切換賣慘…
然後《偶像練習生》、《創造101》橫空出世,一舉創下多重紀錄,不管是點選率,影響力,還是招商情況,都給了整個行業莫大的鼓舞。
畢竟,內娛偶像產業崛起的故事很值得做成新概念!
這兩年真的是群魔亂舞,一堆亂七八糟的人入行。
有個彎彎賣鞋的,五十幾歲,來內地進軍偶像製造產業…
招募一批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小姑娘,不上學了,來這個公司裡,管吃管住,天天練習跳舞,然後定期去劇場公演,接受一群陌生宅男的歡呼,握手和擁抱——效彷snh48…
這類女團表面光鮮亮麗,但成員工資其實非常低,妹子們的普遍工資也就四五千塊,有沒有五險一金還不一定。
住的宿舍大部分都在郊區,條件可能應該比富士康稍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太多。且不說荒郊野嶺,主要經紀人還要隨時盯著,不讓姑娘們隨便社交,談戀愛更是絕對禁忌。簡直堪稱高配版廠妹。
記得看過一期採訪,張紹剛是主持人,好傢伙,火力全開詢問老闆們,就圍繞一個問題:如果你16歲的女兒要輟學去參加女團,你讓不讓?就算你讓,你女兒去參加了,勤勤懇懇練習了好多年,但最後沒有出來,荒廢的青春誰負責?這幾十上百個小姑娘的未來人生,你買單嗎?
老闆們顯然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這也不是他們考慮的問題。
所以短暫的尷尬過後,他們依舊目光如炬,盯著,幻想著,對標著,韓國日本成熟多金的偶像產業,一路狂奔。
短短三年多,行業亂象頻出,一紙公文隨即颳起颶風。
船說翻就翻。夢說破就破。
其實不好評論,只是可憐那些孩子們。
如果合同沒有糾紛,他們能重新迴歸自由身,倒也還好,頂多就是人生走了一段彎路;
但如果遇到合同糾紛,老闆又比較噁心的話,這個成長的代價,就真的有點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