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時空找的劉承羽,就那個《功守道》裡唯一一位跟馬芸過了招的女演員。
電影裡給了不少幾個特寫,弱點很明顯:胸不大。
最主要,人家在美國發展!
施施聽到沉長林一口回絕了‘楊小蜜、柳茜茜’,有點驚訝:“你認真的?”
“…我當然認真的!”
施施又翻了一下劇本,然後道:“你可以問問楊帆,美國那邊應該有不少華裔女演員。”
“華裔女演員?”
“對呀,你這裡邊的設定…”
“…行了,我想到找誰了!”
“誰?”
“鈉扎啊…她的《古墓麗影:源起》口碑不錯的…”
施施猶豫了一下,然後認真道:“但鈉扎現在是國際巨星了,給你演個工具人,不合適吧?”
……
《古墓麗影》上映了…
有長林影視的資金支援,導演得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電影!
如果全盤交給華納,他們肯定會做成工業大片…
不是說工業化不好,現如今好來塢的工業體系日漸流程化、精細化!
當然,這裡有很多值得中國電影人學習的地方,但與此同時,過於模式化、流程化的創作,也讓他們一度發展到刻板僵化的程度。
華納兄弟就是其中的典型!
他們審讀一部全球發行的電影劇本,第一個人就數頁數,按標準格式110130頁,時長110130分鐘,過長過短的直接扔掉,就跟扔簡歷一樣;
然後數男女一號,到沒到75場戲,沒到直接扔;
然後交給下一個人審劇本,調資料查型別,看同類電影最近三年的票房資料,是不是逐年上升,票房下行直接扔;
然後下一個人負責數events(事件),全片必須是4060個事件轉折,多了少了直接扔;
諸如此類的複雜流程走完,劇本才會交到副總裁手裡,決定拍不拍。
而一部好電影的劇本,但凡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項,根本送不到決策層的手裡,就已經被扔進了垃圾堆。
我們看到的美國大片之所以時長、節奏、轉折近似,就是這麼來的。
為什麼要做大片?
假如你有10個億,你是投100部電影,每部投1000萬,還是隻投5部,每部砸2個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