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驚訝極了:“20多個攝影棚?”
沉長林介紹:“我們分成五十個小組,每組製作不同的東西…”
“最難的是什麼?”
“赤發鬼…身高15米,四隻手臂,40萬根頭髮、90萬個毛孔,單幀渲染量少到16個小時,多到30小時,造價達到200萬每分鐘左右!”
說著,向同行的特效負責人徐建道:“給徐導看看效果!”
“徐導,這邊請…”
然後徐可…有點嫉妒了!
這個特效比它的《四大天王》好太多了!
尤其是赤發鬼的造型,相比之下《四大天王》裡的白毛猩猩弱爆了!
徐建特意放出了一段打鬥效果,這個讓徐可更加嫉妒——《四大天王》裡怪獸模型的毛髮效果以及行動過程中肢體、關節部位的靈活性差飛了!
“這個特效花了多少錢?”
沉長林看了眼陳祉兮,後者道:“我們前期投入1.5億,主要用於裝置開發、概念模擬以及模具製造,真正製作起來,花了1.5億左右…”
“裝置開發?”
“虛擬拍攝…否則演員沒法投入打鬥!”
“虛擬拍攝?”
所謂虛擬拍攝,就是動作捕捉、實時引擎、攝影機追蹤等一系列技術的加持下的實時畫面反饋…
以前拍攝特效大片,基本都在藍綠幕背景下拍攝和——拍攝現場面對藍綠幕“背後”(摳像後)的影像統一性,雖然有了概念設計包括前期預示等手段,但與實景拍攝相比,藍綠幕拍攝仍然無法讓所有主創們“身臨其境”,實現多部門高效、精準的協同。
“現場虛擬拍攝”就是在這樣的要求下誕生並發展的。
透過實時追蹤、實時摳像、實時渲染技術,將攝像機拍攝與CG元素實時合成,將數字化的空間、透視、運動、光影帶到拍攝現場,為導演提供實時的畫面預覽!
這種實時預覽作為前期動畫預覽的延展,結合現場實拍畫面繼續傳遞敘事與視效相結合的創作意圖,從而使整個團隊的創作更加順暢。
它可以看做是藍綠幕拍攝技術的“現場升級版”。
為影視工業化全流程的貫通提供了保障。
《刺殺家》有了這套東西,團隊將事先動作捕捉完成的虛擬角色預合成到現場畫面中,主創人員可以實時看到虛擬角色的大小、位置和運動…
畫面越接近電影完成效果,越有助於導演對演員、攝影機以及虛擬角色進行排程,尤其當遇到複雜的拍攝角度和空間位置關係。
另外說一句,《曼達洛人》就是這麼拍的!
特效負責人徐建見識了一大堆東西,徐老怪眼睛越來越亮:“這東西多少錢?”
陳祉兮道:“挺貴的,主要懂得操作的人太少了。”
徐建這說:“其使用這套東西可以大量節省CG渲染的時間,如果算時間的話,還是很省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