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胖號稱羅太君。
明明留下一堆精日語錄,但就是有人洗地…
他很擅長詭辯,先把批評他的人比作“愛國砸車”的憤青,沒有思考能力的精神病,接著把自己的行為辯解成“魯迅式”反諷,一負一正的博取同情牌…
不是,您有什麼資格跟魯迅先生對比?
魯迅是警醒,是恨鐵不成鋼的希望喚醒那個時代麻木的中國人,他可從來沒有對外國諂媚!
羅太君呢?
諂媚的不像話,後來還自稱踏馬的國際主義者,自比白求恩…
觀其言行,他能說出‘淞滬會戰改變了日軍的進攻方向’這種瞎話蠻正常…
稍微懂點歷史的都知道,淞滬會戰打成了蘇嘉錫國防線全面崩潰,南京陷落…
38年初參謀本部攻津浦路,平漢路攻佔徐州,鄭州,海軍配合陸軍佔領廣州,打通隴海線,南下武漢…
如果真要說改變日軍進攻方向的行為是,委員長的花園口挖黃河大堤,平漢路鄭州到武漢沒被沖毀,大本營原計劃的一個軍從鄭州沿著平漢路南下的計劃被廢止,以兩個軍沿著淮河大別山北麓,十一個軍沿著長江進攻…
用不著沈長林出面,一堆懂歷史的直接教他做人…
這玩意稍微上一點學就知道…
初中歷史嘛!
不過沈長林也覺得有點問題,好像大家看過八佰以後,都變成了史學家,都明白了四行倉庫是在完成一場表演,於是就開始口誅筆伐。
好像淞滬會戰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怎麼可能沒有意義呢?
沈長林忍不住發了一篇小作文:
“淞滬會戰伊始,大批中央軍投入戰鬥,但是戰法老舊,指揮無方,國府傾全力打造德械師,全軍覆沒。
但是,後期許多地方軍閥參與其中,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國府抗戰的決心,為了民族不惜血本,聯蔣抗日才變成現實。最後還是想說,抗日戰爭真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其實個人感覺這個意義不算意義…淞滬會戰真正的意義是讓中國名義上的統一變成了政治上的統一,軍閥們看到了蔣抗戰到底的決心,又看到了唇亡齒寒的未來,紛紛聯蔣抗日!”
“如果這一戰不打的話,日軍憑藉士氣和自身實力可以在找機會各個擊破的,真要到那個時候,就不知道有多少汪偽政府出現了。”
“至少那八年,除了漢奸汪,沒有其他人從內部攻破,甚至破壞國民政府的政治指揮局面,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日苯人肯定懂得從內部瓦解這些招數的,況且當時留日派和投降派真的很多,最簡單的例子,胡適之先生可是最堅定的投降派啊…”
“怎麼會沒有意義呢?”
“委員長在淞滬抗戰相持階段的戰略錯誤,並不應連帶地抹殺淞滬抗戰本身的意義。
從八年抗戰終獲勝利的“後見之明”出發,自然可以很輕鬆地去臧否當時人物的功過是非,但有一點是不應該忘記的,那就是當來自天南海北的國軍士兵在淞滬陣地中浴血的時候,當孤軍‘八佰’選擇留在四行倉庫的時候,誰都無法預料這場戰爭到底要持續多久,結局又會怎樣,但他們卻都選擇為了國家奮戰到最後一刻!”
……
《八佰》佔據了話題…
是真的霸佔了話題——國產電影商業化之後,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一起你這麼多人討論一場戰爭的!
當然,這一切的源頭是因為沉默的大多數對近幾年抗日片的不滿。
很突然的,以前表現人民戰爭為特徵的《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等都過時了,一大批表現刮民黨正面抗戰的題材劇,如《鐵血崑崙關》、《喋血孤城》等等,威武雄壯、穿戴整齊的刮民黨官兵形象代替了鄉里土氣的土八路形象。
這還是隻是電影,電視劇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