誒!
有點失望!
但他也知道這收視率非買不可了…
不買,收視率真有可能墊底的——《金玉良緣》收視率能低到0.1%…
還是那句話,所有人都知道這是造假,但所有利益鏈條都圍繞著收視率。
你看,電視臺用高收視率獲得了更多、費用更高的廣告;
製作方能夠更快地拿到電視臺的回款,一般電視臺只會提前打部分款項給製作方;
廣告主則可以拿著高收視率交差。
假的又怎麼樣?
電視臺每年收入的大部分就是廣告收益,而廣告商投放標準就是收視率。
《想見你》這個劇,入門極高,所以,才用了全明星陣容,客串出境的基本都是熟臉…
原時空,《想見你》的點選量只有3億,對比一些大熱劇,這個點選量低到難以置信!
如果說預設內地劇都買了播放量,那我們就不和內地劇比,找一部臺劇比較會更客觀。
《我們不能是朋友》…這個劇的點選量是8億!
小眾劇就叫小眾劇…
而且,現在刷點選量多難,一部劇要播放20分鐘以上才算一個點選量…
沒爆就是沒爆!
那為什麼熱搜那麼多?
讓不明真相的群眾還以為這劇人人都在看,個個都在追呢。
還有人說什麼劇組沒錢,沒受益什麼的…
太天真了!
誰說一定是劇組買的營銷呢,就不能是利益相關嗎。微博熱搜買到飛起,後續的電影資源以及代言都安排上了的既得利益者是誰你看不出來嗎?
臺資想推許光翰…
挺可憐的,當年,他們捧人哪用得著這麼費心。
直接就空降大男主了!
吳白鴿公開說過:大陸藝人不能演主角,大陸戲骨只配給臺灣新人配戲,捧紅一個臺灣藝人,功德無量…
你讓他現在說這話試試!
時代變了,儘管費心營銷,效果也就那樣——用港臺藝人的政治風險很高的。
之前王大路還能演《鐵道飛虎》呢,操著一嘴的彎彎腔。
大陸演員,哪個敢帶著口音上鏡頭的?
扯回來,沈長林有點生氣:“咱就不能不給這幫人送錢嗎?”
趙姍搖頭:“不送錢的話,權威機構真的會黑咱們的收視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