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前任攻略3》都是情緒營銷的‘佳作’!
這裡的‘佳作’意思是賣得好。
很多人說這兩部片子賣得好,是因為觀眾觀影素質底下…
真不是,觀眾素質低下的標誌是佳作被埋沒,絕不是爽片賺得多!
這兩部,公平的說,它的製作技術、編劇故事離粗製濫造遠得很呢,就連主演們的演技,都只算勉強及格。
但票房大賺了。
原時空,沈長林一度很憤怒…
覺得市場藥丸!
但重生之後,他的觀念有了些許改變。
電影這東西,並不是神聖的。
有偉大的電影,可以被稱為與人類共朽的藝術。
有沉迷於電影的影迷,把電影看作是自己人生難以分割的一部分。
還有人靠電影為主,有的發財,有的餬口。
這都是事實。
然而,電影仍然不是神聖的。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電影只是他們生活中偶爾的調劑,他們大多數時候並不需要電影,或者說電影背後的那幾個導演、編劇來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對待生活,甚至國家應該如何治理。
電影人沒有能力也沒有義務做這些。
就只是一部大賣的電影而已!
做不做,無所謂…
不過楊小蜜聽完沈長林口述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後,有點驚訝:“你確定這是愛情片?”
“…你別管它愛情的內容,你就說它夠不夠狗血!”
《比悲傷》故事賊簡單,就是一個騙婚的劇情——一個身患絕症的男人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愛上了別人,既悲傷難過,又感到慶幸和放心,唯一的願望就是死之前看到她嫁給一個靠譜的人,然後藉著出國的名義安靜地離開,女主角全程都知道,但她為了讓男主開心,去跟那個男二結婚,結果男二跟她結了婚,然後她就自殺了,還要跟男主葬在一起!
【本站首發,最快更新】
“…是挺狗血的!”
“我跟你說越狗血越好賣,前半部分以男主視角展開,後半部分以女主視角…最後合併在一起…”
“誰來做導演?”
“陳政道唄…他就適合這樣的片子。”
楊小蜜點了點頭…
她剛跟陳政道合作了《內在美》,對這個導演的能力還是有把握的。
她看了看沈長林,忽然轉移話題:“誒,你說施施知不知道我跟你的關係?”
“…我上哪知道…”
“要不要我給你留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