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這種事?”
“這要說到我們的困境,歐洲的三大國際電影節和好萊塢的奧斯卡,構成了中國電影認知自身的上窮落碧下黃泉的兩個極端映象。它們完整地構成了中國電影所想象的國際,而這個國際的內在分裂,也恰恰是中國電影本身的內在分裂。”
“能具體說說嘛?”
“我們在走電影工業化,標榜的是美國電影市場,但歐洲電影推崇的是藝術,市場和藝術,兩個看似平行線的東西…”
“但美國也有很多藝術電影啊!”
“是啊,可它們票房都不怎麼樣!”
董茜哦了一下,然後似笑非笑:“我發現你對票房看的很重!”
“當然,票房代表觀眾認可,我始終認為電影作為第七藝術,是因為觀眾接受。”
頓了頓,沈長林補充道:“尤其是今年,好萊塢進口片名額擴大了一倍,作為中國電影人,當然要奮起反擊,票房資料是最直觀的!”
董茜眼神投過眼鏡,折射出一縷智慧:“我不太明白大家為什麼這麼牴觸好萊塢,作為觀眾,我覺得有更多好電影上映,這是好事。”
“那你去問那幫電影節,為什麼按照國家名字劃分電影!”
……
有一類人,覺得‘中國電影’、‘X國電影’是一個政治概念。
他們覺得世界只需要一個電影中心,美國即可。
你有本事,就去好萊塢,你經受的了好萊塢的考驗,你就走向世界了,經受不了,就回來。
還舉例卡梅隆,如果他依然待在加拿大,估計現在還是卡車司機也說不定…
這幫人要麼不瞭解電影,要麼有別的目的~
因為這種觀點可以嫁接到任何領域!
電影是文化的高度凝結,“民族電影”除了強勢的美國,在其他國家政府層面還是很難拒絕這一概念,這一點不是中國孤例,法國韓國對本國電影產業的扶持也一直不遺餘力!
往大了說,只要地理氣候環境差異在,文化差異就將一直持續下去,那麼“中國電影”、“美國電影”的概念也將一直存在…
……
話題轉移到了《搜尋》上面。
“《搜尋》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講述網路暴力還有人肉搜尋是怎麼摧毀一個人的!”
“網路暴力?”
“嗯!”
“怎麼想到拍這個題材?”
“我一直喜歡魯迅,我覺得網暴的成分很像蘸著人血的饅頭,只不過現在人血饅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鍵盤、攝像頭,和隱藏在螢幕後扭曲的靈魂。他們不管事情的真相,只願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享受道德制高點的快感!”
“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嘛?”
“有啊,比方說保安打狗事件,那就是條野狗,他一個保安打了一條可能會咬人的野狗,沒有殺人,沒有放火,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然後被網暴,要求辭退他…就覺得有點過分!”
“那你有過這種經歷?”
沈長林搖頭:“我倒沒有,但我發現很多時候媒體報道都是很片面的,比方說我上一部電影《大人物》宣傳,我不止一次強調這個電影是我主動選擇的成龍式喜劇表現方式,但報道出來,還是審查限制…”
董茜:“你很苦惱?”
“苦惱倒也不至於,我知道這麼報道會有人感興趣,畢竟現在審查是一口黑鍋,甭管你拍什麼電影,拍的不好,都可以甩鍋給審查!而且觀眾也樂意接受這種說法!”
“網上有罵你的嗎?”
“有啊,挺多的,我的微博私信每天都有一堆人罵我,不過我懶得管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