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點,不得不佩服他,然後,阿謀接著道:“至於你說的題材什麼的…基本上都是文學,我跟一些文學雜誌,例如《收穫》、《十月》、《當代》什麼的,都有首看權,我的文學策劃會推薦一些作品給我…”
“文學策劃?”
“對,”阿謀很驚訝問沈長林:“你沒有文學策劃?”
“…我有個助理,因為我自己也是作家,所以,有堅持看雜誌的習慣,不太需要有人專門推薦我…”
“那怪不得你找不到創作方向…你得有團隊!”
“我感覺自己有點固執,就是不是我寫的東西,我肯定不拍!”
“你是作家嘛,有自己的判斷標準,”頓了頓,阿謀接著道:“我看過《搜尋》,我覺得你可以往現實主義路子上多走走…”
沈長林面露難色:“…現實主義?”
“擔心不賣座?”
“嗯。”
沈長林沒有隱瞞:“現在的市場情況,您應該也知道,好萊塢引進片數量擴大了一倍,這個時候,需要一些娛樂向的電影出來吸引觀眾的注意…而且很多大牌演員願意給我合作,想的也是票房…”
“那你還糾結什麼?”
“…我就是想平衡一下商業還有藝術…”
“太難了,”阿謀搖頭:“商業跟藝術本身就是很難平衡的…現在的導演拍攝總會受到名利的影響,純藝術創作是對媒體的宣傳言論,我覺得你才二十多歲,有的是機會試錯,多嘗試嘗試吧。”
沈長林沉默了一下,阿謀問:“你本來的打算是什麼?”
“我準備帶著《搜尋》轉遍全世界的電影節,看看全球各地的電影…”
聽到這,阿謀擺手:“沒有必要,我跟你說,你就看幾部電影雜誌推出的年度十佳電影就行了,全世界只有美國還有歐洲這塊每年有好電影產出,江聞跟我說過他不愛看新電影,他只看老電影,我覺得挺對的~”
嗯,某種意義上挺對,有一個作家說過,可以看死人的書,不要看活人的書。
電影也是這樣,所謂“死人的”就是它經過時間的篩選了,是靠譜的東西,非花兩個多小時看一爛片,何必呢?
但是,新電影代表了新的方向…
估計他們誰也沒想到韓國電影會那麼快崛起。
“如果你對電影迷茫,找不到方向,那就靜下心,回憶一下自己入行的第一部電影,然後你就明白了!”
【本站首發,最快更新】
這是阿謀的最後一句話…
……
有這麼一句話:其實每個導演一生只拍了一部電影,他所有的作品只是對處女作的模仿和改良。
這是針對作者導演!
沈長林絕對不是作者導演。
他也沒有這方面的想法,他要做就做商業導演,主動迎合觀眾的口味變化。
但,這行幹了幾年,隱約有點想法,電影是商品,但絕對不僅僅是商品,否則也不會被稱為第七藝術。
邁克爾貝的電影該有的都有,故事完整,情節緊湊,場面也很壯觀,票房更是驚人。
沒人當他是大導演…
只會戲稱他爆炸貝!
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有沒有既能取得票房佳績,藝術上也有影響的呢?
還是有的,《親愛的》、《我不是藥神》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