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娜塔離開總統辦公室後,埃裡克雙臂交叉抱在胸前,若有所思地看著那幅地圖,卻閉口不談那份軍事計劃。
顯然,埃裡克對海上擴軍興趣很濃,卻對凱塞林這份燙手的軍事計劃猶豫不決。畢竟冒險是一把雙刃劍,弄不好也有可能傷到自己,現在的德國並沒有強大到無人可敵,他不可能不權衡再三。
總地說來,凱塞林的計劃雖然是一個冒險,但也有他的獨到之處,主要就是突出一個“奇”字。
基於老牌帝國不斷地在地中海咄咄逼人,德國在這一地區的生存空間已經被大大壓縮,長此下去,埃裡克的強國、強軍之夢就有可能變成鏡中花、水中月,因此,凱寒林有此想法也很正常。但是,一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不久,老百姓還需要休養生息,不到萬不得已,德國在羽翼豐滿之前,暫時還不想主動挑事。
凱寒林的軍事計劃其實很簡明,就是想透過德國目前的兩支前哨海軍,即公海艦隊和地中海艦隊完成一項為德國外交鬆綁的任務。兩支勁旅遙相呼應,製造假象,誘使英國在地中海作出讓步。
只是這樣做的結果極易造成雙方擦槍走火,好在凱塞林對突發事件另有剖析。如果兩國一旦因此開戰,則本土艦隊立即虛張聲勢,直接威懾英倫三島,讓英國迅速回防,從而無暇顧及地中海。萬一事態繼續擴大,德國則一不做二不休,地中海艦隊可以透過與土耳其艦隊形成強大合力,尋找英國地中海艦隊決戰,趁機解除這一地區的長期威脅。
區域性衝突的同時,也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如果事態進一步升級,德國戰機則果斷出擊,迅速搶佔直布羅陀海峽的制空權。一旦行動開始,空降兵部隊將先於海軍抵達,以便切斷英國海軍的海上增援。此時,保羅·馮·萊託·福爾貝克將軍在非洲朋友的幫助下,做好迎接海寧·馮·霍爾登道夫將軍帶領的地中海突擊部隊在海峽南岸登陸的準備,徹底接管這個海上交通咽喉。
凱塞林同時擬定了多個備用方案,如果法國宣佈參戰,則立即啟動巴黎香榭麗大道迷情夜總會的功能,發動聯情人員挑頭髮起反戰遊行。與此同時,果斷放棄海峽空降,轉而從西南陸地著手,命令國防軍第2、第4集團軍猛烈進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擊潰法國陸地防線上的部隊,逼迫法國撕毀宣戰決定。
如果法國沒有參戰,則空降兵率先搶奪直布羅陀海峽,與福爾貝克將軍一道迎接海軍地中海艦隊登陸艦的到達。不過,行動必須一環緊靠一環,環環相扣,一旦時間上的配合出現了問題,空降就有可能會變成一次自殺式行動。
面對總統埃裡克的猶豫不決,凱塞林急得直冒汗。然而,埃裡克也在盤算著這種行動的後果和代價,他想做到萬無一失。
這個軍事計劃的確很妙,就是有點雞肋,也有些為時過早。不言自明,直布羅陀海峽對於德國的安全確實能起到關鍵作用,一旦拿下這裡,德國對地中海就可以完全掌控,有利於更好地凝聚巴爾幹半島所屬邦州散漫的人心,同時還可以迫使英、法、美等國重新考慮德國的核心關切。然而,行動所帶來的風險同樣不可估量,作為聯邦總統,埃裡克不能不全盤慎重考慮。
對於凱塞林接下來的勸說,埃裡克似乎仍然沒有心動,只是輕描淡寫地要他將這個軍事計劃交給馬克斯·霍夫曼總參謀長先看看。
略帶失望地離開總統府,凱塞林一路驅車趕到了國防軍柏林總參謀部,並按照埃裡克的要求將計劃書遞交給了霍夫曼。
認真細看了這份計劃書後,霍夫曼的態度與埃裡克的表情驚人地相似,一雙眼睛緊緊地盯著凱塞林,同樣半晌不發一言。
見此情景,凱塞林的後背都感覺涼嗖嗖的,如果他連這一關都過不了,總統府那一關就更不用提了,同時,這個計劃便毫無疑問地變成為了一紙空文。
霍夫曼的眼神再次回到計劃書上,看不出是讚許還是否定。
這個令人心動卻又充滿風險的計劃,確實有些雞肋,其中最大的一處弊端就是海戰結果和戰後管理。
就德國在地中海的實力來說,還比不上沒有進入前三名的法國,更不用說老牌的大英帝國。具體來說,勝敗都是雞肋,如果德國在最好的情況下拿下了直布羅陀海峽、併成功地阻斷了英軍的東進,德國也無法在這一公共的水域橫行無忌,畢竟德國目前還沒有一套管理國際公共水道的成功經驗。
義大利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他的態度幾乎可以決定誰能最終勝利,至少霍夫曼是不敢隨便忽略這個紙面上地中海第一的。
其次,獲得該地區管轄權後,軍事和經濟效益並不會馬上顯現,而德國還必須在許多荒無人煙的海島和要塞駐防相應的部隊,可謂勞民傷財。不過,霍夫曼也明白,這份計劃一旦獲得成功,將對德國外部壓力是一次成功地鬆綁,意義極其重大。
換言之,敗了更不值,不但會把地中海拱手讓人,而唯一的肉刺地中海中部海軍基地也得丟掉。霍夫曼放下手中的軍事計劃書,耐心地向凱塞林道出了自己的顧慮。
實際上,凱塞林也想到了這一層,一旦地中海喪失,蘭佩杜薩海軍基地就會變成一座海外孤島,一旦失去了海軍的支援,根本就沒有辦法堅持多久,等同於將這個基地白白地送給了英國人。相反,丟了直布羅陀,馬耳他的情況也會一樣,沒有了外部支援,地中海的基地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座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