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沒有抓倒,這個時候連老婦人也要了。
“哭了。”
“我也是。”
“這哪裡寫的是詩,這是戰爭記錄日記。”
這會兒。
不管是男觀眾,還是女觀眾。
他們都已經不停的擦著眼睛。
因為淚水一波又一波不由控制般不斷的湧現。
事實上。
這只是杜甫其中三吏三別裡面的其中一篇。
剩下的五篇,同樣讓人甘腸寸斷。
像其中《新安吏》,他寫的是抓壯丁的場面。
《潼關吏》,則寫的是戰爭時的場面。
《新婚別》,寫的是剛剛結婚,但男人就要奔赴戰場。
《垂老別》,則說的是老翁與老婦分別時的場面。
而老翁要去做什麼?
答案是打仗。
是的。
戰爭到了那個時候,不說抓壯丁,連老翁都要抓過去。
而《無家別》,說是一位戰士在兵敗之後無家可歸,又被抓去打仗的故事。
這一些都是詩人的親身經歷。
讀這一些詩,你能看到的不僅僅是詩,而是詩裡面反應的整個社會環境。
或者。
這就不是詩,這是活生生的歷史。
閉上眼睛,陳凡感慨萬千:“辭去官職的杜甫無以無生,於是他就帶著家人投奔四川的嚴武。而在這時,杜甫才安定了下來。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之下,杜甫在四川成都的城西建立了一座草堂。說是草堂,但其實就是幾間茅草屋。一到大風大雨的時候,整個茅草層還不時漏雨。有一次,大風實在是刮的太大,直接就將杜甫的房頂給掀了起來。”
這就有了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鏡頭裡面。
此時大風颳來,杜甫所在的幾間茅屋房頂被刮到了各個地方。
有的刮到了樹上,有的刮到了池塘裡,有的刮到了河對面。
這還不算什麼。
舞臺上又來了好幾個頑劣的孩童,他們直接就將這一些茅草給搶走了。
任杜甫再怎麼大聲也叫不回來。
無奈的杜甫只好坐在旁邊的石頭上,不斷的衰聲嘆氣。
而在此時。
陳凡卻念道:“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