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更為高明一些。”
“比起欲把西湖比西子呢?”
“境界層次也更高。”
“唉……”
李菊生不想問了。
這樣的詩,簡直可以說是千古名句。
有這一首詩在,不說廬山以後再不缺人, 就是廬山的底蘊又給深深的增加了幾層。
與之同時。
在廬山大規模廣告之餘, 一眾在十一黃金週準備去旅遊的朋友, 這時也看到了廬山這首詩的廣告。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好吧,之前準備去西湖,現在,我改變方向了,我去廬山。”
“去廬山的+1,之前一直就想去廬山的,但一直也沒去,這一次怎麼說也要去廬山。”
“哈哈哈,我就要去看看廬山的真面目。”
“那你得在廬山呆個最少兩天,要不然,廬山的真面目你可是看不完全。”
“兩天也夠嗆,真要完整的看完廬山,最好呆個七天……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去廬山租一個民宿,在廬山那裡住上一兩個月,估計,才能真正的瞭解廬山真識面目。”
“那是必需的,畢竟,廬山可是橫看成嶺, 側看成峰……遠近高低都不一樣。”
“別說了,就衝這一首詩,說什麼也要去廬山。”
要說一首詩對於一個景點的影響有多大呢?
有的時候其實很難統計出來。
但是。
如果一個景點沒有一首知名的詩作流傳出去,那顯然這個景點也不怎麼樣。
看看五嶽當中,最為吃虧的就是衡山與恆山了。
他們雖然同是五嶽之一,雖然也算是很知名,但卻因為沒有特別知名的詩作,所以並不是旅遊熱點。
所以。
原本廬山就很火,在這一首《題西林壁》,在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中。
廬山想不火爆都不行。
至於李菊生擔心的,廬山這一次在幾十個電視臺黃金時間打出來的廣告,可能會連門票都虧進去。
雖說這確實會虧不少。
但……
谷籃
廬山又不是做一次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