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在當時最受歡迎,也是最為牛逼的是哪一家?
不是儒家。
也不是道家。
更不是墨家。
而是法家。
是的。
法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每一位代表,他們都改變了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時代。
魏國的李悝是。
韓國的申不害是。
再到去了秦國建功立業的商鞅。
當然。
還有後面的韓非子,李斯,同樣出至於法家。
至於更前面的,管仲,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甚至連吳起,他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只不過因為吳起帥領的魏武卒太過於牛逼,很多人將他當成是兵家。
但事實上。
吳起卻是通曉兵家,儒家,法家……集無數才學於一身的先賢。
可以說。
正是因為由於他們的出現,才令某些國家走向富強。
而秦國,也因為商鞅,才有了統一天下的基礎。
“公孫鞅原本是衛國人,後來去了魏國,投奔到了魏國大臣公孫痤的門下。公孫痤年老病重時,便向魏惠王推薦公孫鞅。說公孫鞅年輕有才學,以後可以將魏國交給公孫鞅管理。並且說,如果你不重用公孫鞅,那就應該將公孫鞅殺掉。要不然,公孫鞅被其他國家得到,對於魏國就是巨大的威脅。”
“只是可惜,魏惠王覺得公孫痤說話太過於令人無法相信,便沒有采納公孫痤的話。再加上當時魏國非常強大,人才濟濟,也就沒有重用公孫鞅。後來公孫痤就對公孫鞅說,你趕緊離開魏國吧,要不然魏王會殺掉你。但公孫鞅卻搖頭說道,既然魏王不重用他,自然也不會殺掉他。所以並沒有離開魏國,直到,當公孫痤去世之後,公孫鞅仍是沒有得到重用。心灰意冷之即,正好秦國的秦孝公釋出招賢令,於是他便從魏國來到了秦國。”
“公孫鞅非常佩服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所以在前往秦國的時候,公孫鞅唯一帶的就是李悝的《法經》。並且,他託人找關係見到了秦王。剛開始,公孫鞅向秦孝公講解王道,帝道,秦孝公聽了直打瞌睡。後來,公孫鞅不再講王道帝霸,而是跟秦孝公講起了霸道。一下子,秦孝公來了精神。過了一段時間,公孫鞅又向秦孝公講解國富民強之道,至此,秦孝公知道公孫鞅是個人才,開始重用他。”
秦孝公就是秦獻公的兒子。
與他的父親不一樣。
秦獻公採取的是與魏國強勢的策略。
雖然這樣的策略確實讓魏國沒有找到秦國太多的便宜。
但秦孝公繼位之後,他卻是清楚的知道秦國的國力。
他明白。
繼續與魏國打下去,以秦國的實力,只能完蛋。
此前一直與魏國打,那完全是打仲臉來充胖子。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