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皇子門生」的稱呼,估計很快有要改為「太子門生」了,因為宮內有人透露出訊息,說當今聖上有意立大皇子為太子。
……
此事一出,許多文人比皇子還要高興。
王朝兩位皇子一文一武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文武不和自古一向有之,文人喊武人叫做莽夫,武人稱文人為無用秀才,這點在朝堂上尤為明顯。
百官對立太子一事的關注遠比外界來得深,武官們在朝堂被壓了幾十年,雖然隨著嚴家入主兵部以及萬帝有意調和這種壓力減輕了不少,可向來尊崇「能動手絕不多逼逼」的武夫依舊不是專修嘴皮功夫的文官對手。
有時候人家給下了套,他們想都不想就一腳踩了上去,許是嫌自己死得不徹底,還得多掙扎幾下讓繩子勒得更緊緊,坐在龍椅上的萬帝就是想救都沒法救,武官們被逼得面紅耳赤卻又不好動手,最後只能吃啞巴虧。
陛下現在有意要立代表文人的大皇子為太子,武官們自然不願意,二皇子現在也已而立年紀,在疆場殺伐十幾年,早就撐起了西北半片天,如此赫赫戰功,又豈是久居京城只會吟詩作對附庸風雅的大皇子能比的?
簡單商討過後,幾名武官便準備就大太子並非陛下親生一事,把這事給攪和黃了,因為怕嚴尚書念及情誼予以阻攔,所以乾脆就沒告訴對方這茬。
嚴軍年事已高,早就告老請辭了,嚴撼海子承父位,既是兵部尚書又是皇親,作為王潛英與王潛山的舅父,他是看著兩個孩子長大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何來親與不親一說?
倘若讓他知曉部下們的荒唐謀劃,還真得拉出去打一百軍棍不可。
……
這日早朝,王柄權以掌撐頭坐於龍椅,望著臺下百官緩緩開口道:
「朕年事已高,身心疲憊,恐怕難當一國之主的重任了,今日眾愛卿在場,立太子一事也該提上日程了。」
此言一出,百官好似打了雞血般,個個身體一激靈,他們之所以如此關注,往露骨了說,是關係到他們今後的日子好不好過。
若是選了個心儀的明主,加官進爵自不必說,可若是推一個酒囊飯袋上去,不但他們的腦袋隨時會搬家,整個江山也可能易主。
連黎作為文官之首,自然知曉萬帝心中所想,緩慢上前一步道:
「稟陛下,臣以為大皇子品行兼優,賢德服眾,是太子之位的首選。」
這時戶部尚書潘子騫也站了出來:
「臣附議,大皇子結交文人雅士,為我朝堂招攬人才,於社稷有大功。」
見其他人都說話了,劉盧明作為六部尚書,不說話似乎有些不合適,於是也裝模作樣執笏道:
「稟陛下,俺也是。」
王柄權聞言差點被晃下龍椅,他皺眉看向劉盧明,心說你小子不會說就站一邊消停待著,瞎跟著湊什麼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