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名為「小川子」的御前公公消失在宮中後,下任大總管人選又成了一樁「懸案」。
天子寵信小川子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甚至就連放跑了小皇子都只是口頭苛責一番,沒多久就又被晉升為從一品的御前公公,可謂受盡了皇恩。
朝中很多人已經謀劃著上疏勸誡新帝,莫要過度恩寵近侍以免日後宦官干政,可就在這要緊關頭,這位御前新貴竟突然間銷聲匿跡了。
多數人對這件事揣有好奇,唯獨剩下兩名御前公公內心竊喜不已,他們在宮裡摸爬滾打這麼多年,一大把年紀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地位,怎會甘願讓一個突然冒出的小輩站在自己頭頂。
之後過了沒多久,萬帝果然從兩人中隨意挑選了一個暫代掌印太監之位,王柄權不是認死理的人,大總管的位置可以暫缺,但身邊沒了掌印太監做起事來實在有些麻煩。
被選中的老太監還沾沾自喜,以為再過不久就可以正式成為掌印太監,而且連大總管的職位也將是他的,只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他這一暫代就是五年之久。
……
五年,在整個歷史中不過白駒過隙的一瞬,可在萬帝執政的王朝,卻讓所有人真正明白了何為昌盛。
先是安北郡王潘子騫接任戶部尚書一職,而後大力發展與周邊四族的貿易,大量毛皮、珠寶、香料、馬匹被從四面八方運來中原,絲綢、瓷器這些珍貴的手工藝品同時也被銷往四族。
以潘家歷代經商的經驗,潘尚書做到了近乎錙銖必較的地步,即便有著幾十年貿易經驗的東罕,在與他談判時也是不由苦笑連連。
之後朝廷又接連數次撥銀子,在四處邊境劃分出規模宏大的通商區域,區域內不僅朝廷可以互易貨物,普通商人也可在此交易。
這些區域常年有王朝將士把守,安全性自不必多說,當然費用抽成也不低,至於那些讓商人們直罵孃的法令,自然都是出自潘尚書手筆。
互貿區建成那天,潘子騫站在熱鬧的市場中心,看著往來不斷的商人,年過四十的他眼眶不由有些泛紅。
十幾年自己一襲「若是王兄你做皇帝,在下心甘情願為你管賬」的話語,算是在這一日應驗了。
……
王朝靠經商賺了一大筆銀子,作為國丈的嚴軍卻早就替女婿想好了如何去揮霍。
強國需強兵,王家在軍備餉銀上向來沒虧待過拿命替他們守江山的將士,嚴家之所以世代忠誠也源於此。
嚴軍在接任兵部尚書後,第一時間巡查了各處邊防,武器修繕跟城牆維護都還說得過去,唯一美中不足就是驛道少了些。
此事他曾跟順帝提過,可當時國庫空虛,每年單軍費一項就要耗去多半,實在沒有餘力再去支撐其他。雖然後來沈千秋的「屯田」提議為王朝減少了不小壓力,可幾十年來的賦稅全壓在百姓身上,寬鬆下來的國庫還要第一時間還惠與民。
說句直白的話,只有百姓日子過舒服了,才不會生出反心,畢竟從古至今許多朝代都是覆滅在內憂而非外患中,不是誰都願意放著滋潤的生活不過,而去做可能會掉腦袋的事。
……
順帝的安民政策確實卓有成效,先前活躍在兩廣地區的丐幫肉眼可見地在減少,甚至在順帝微服私訪踏足京城大街小巷時,竟罕見地沒踩到叫花子的糞便。
「屯田」並非長久之計,一直墾田卻不訓練的兵卒又與農夫何異,於是後來又推出了「輪番屯田制」,各地將士在保證田地不荒蕪的情況下輪番接力耕種,雖然糧產不似之前那般充盈,但至少保住了一半戰力。
在這種賦稅、安民、支出、戰力達到微妙平衡的情況下,嚴軍的驛道建議一拖就是好幾年。
……
時間回到現在,嚴軍一直苦於無錢實施的修建驛道,終於在新帝即位後有了轉機。
翁婿二人沒什麼好客氣地,直接在酒桌上舊事重提,王柄權早在去塔裡幹都司時就體會到了驛道之便,所以一直有類似的想法,加之他作為未來人,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於是兩人一拍即合。
第二天早朝,嚴軍當眾提及此事,王柄權則話裡行間贊同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