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吃飽了撐的麼。
國策這個東西,一旦制定錯了,後患是無窮的。
如前明朱棣將都城定在北方的元大都,看著是積極進取,所謂天子守國門,實際卻是將自身處在高度危險之中,牽一髮便動全身,結果就是明朝一直籠罩在北方遊牧民族陰影之下,大量資源不斷向北方傾斜虛耗。
漕運是明帝國大動脈一說,便足以證明其定都京師的災難性後果。
放棄安南,放棄鄭和遠洋成果,放棄在海外有駐軍有稅收的大小據點,也都是這個定都北方造成的直接後果。
疆防高於海防的另一版本。
一旦明軍在北方邊境地區戰敗,就無法抵擋蒙古騎兵直抵北京城下,造成巨大的政治經濟危機。
著名的土木堡之戰直接讓明朝由盛轉衰。
當年八旗鐵騎在太宗皇帝和開國諸王帶領下幾次輕鬆入關,不斷掃蕩削弱明朝的有生力量,迫使崇禎不斷從對農民軍作戰取得優勢的戰區抽調生力軍填塞京畿,也暴露明朝將都城放在京師的弊端。
最終,迎來了甲申國難。
由此可見,國策制定要慎之又慎。
奎尼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六皇帝不要年輕氣盛,也不要過於求成,凡事慢慢來嘛。
但顯然,老奎對於工業革命的強大威力瞭解不夠。
對此,給予解答的不是賈六本人,而是號稱已經能將皇帝日記倒背如流,甚至可以在皇帝病重期間替他代筆續寫日記的老阿。
“陛下所言的全面開放其實是全面外擴的意思,共同進步的前提也是我大清先進步!但是我大清畢竟是禮儀之邦,華夏大國,不可以將話說的這麼直白,要有儒家的人文思想,所以必須包裝懂不懂?就是掠奪是投資,搶劫是共享,殖民是扶貧...”
老阿真沒吹牛,各種新鮮名詞那是一套套的往外掏,聽得老博、老李、老紀他們以為皇帝的日記中冊已經偷偷發行。
其解答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先狗一陣待自身夠強壯後,就出來搶糧搶地盤搶女人,然後把搶來的東西勻一些給國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說是帶領全世界共同進步也沒錯。
因為大清現有人口規模可以宣佈代表全世界。
“為人不識阿思哈,縱稱英雄也枉然!”
老阿一針見血的分析讓賈六再次重新整理對這老小子的三觀認知。
直接將其從天涯海角拉回,於心裡順位取代會長老李成為他新的接班人選。
只要這老小子能活過他六皇帝,高低傳位於他。
奎尼這邊還是理解不夠通達,但他卻不敢再提出反對意見。
因為皇帝陛下端起茶碗問了他一句:“你是覺得朕這個獨木橋好走,還是老四鬼子的陽關道好走?”
老阿用眼神補充:“你是跟鬼子六走,還是跟四鬼子走!”
答桉,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