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遠山聽林禎這麼一說,立即笑道:“咱倆想一塊去了,還覺得我有些太敏感了呢,看來真有這方面的可能。”
林禎道:“現在剛改開,很多資訊不透明,也不對稱,就拿這次來說,要不是咱倆的關係好,您也不會特意通知我,估計等到補貼金下來,你們那建完工廠,我都不可能知道。”
“還真是,要不是我特意告訴你,估計等市場上出現第二家太陽能熱水器的供應商後,你才能知道。”
“所以,就有被鑽空子的危險,不怕他來咱內地投資,就怕他來騙一下就跑的。”
林禎之所以擔心這個,不是他多心把別人都往壞處想。
是這種事不新鮮。
曾記得在小時候,大概是九十年代初,林禎所在的家鄉就出過那麼一場騙了就跑的事情。
他的家鄉是個文化古城,有著很多的名勝古蹟。
當時有個南方的大老闆要在他的家鄉投資搞古文化旅遊專案。
結果在古蹟邊搭上一大片架子後就開始申請補貼,補貼下來後,投資商就沒影了。
那一大片架子自然也沒有開工,在那晾了一兩年的時間才拆。
夏天的時候,林禎坐著家裡的拖拉機進城賣瓜,每次路過的時候,都能看到荒廢的架子。
有了小時候的模糊記憶,林禎自然對這種事多了一分警覺。
恰巧尤遠山也是個精明人,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尤叔,這個投資商準備投多少錢,又準備申請多少錢?”
尤遠山道:“聽說投資50萬,再申請50萬的補貼,總共100萬,能建成一個太陽能工廠了。”
林禎微微皺眉,何止能建成,還能建成一個規模不小的工廠。
79年的一百萬可不是幾十年後的一套房一輛車能比的。
這位投資商可真想找便宜,尤其是在鍍膜機和玻璃管生產線都被自己攻克的情況下。
正所謂頭三腳難踢,雙層壁玻璃管的生產技術用了十來年的時間才攻克。
鍍膜機更是在自己提供完整圖紙和大領導的親自監督下,用了兩年的時間才製造出來。
而且第一臺機器,林禎多付了20萬的研製費用。
如今自己第一批訂單還沒有完全交付呢,就有準備仿造的出來了,著實讓他有點膈應。
要是建個廠造太陽灶,林禎是看都不帶看一眼的。
但要仿造太陽能熱水器,林禎肯定要查清楚是誰這麼能膈應人。
核心技術還在自己手裡掌握著,沒有鍍膜工藝,太陽能熱水器就是個擺設。
而內地能製造出鍍膜機的,只有首都的第二機械廠。
自己的十臺訂單還沒有完成,林禎不相信這個所謂的香江投資商能買到裝置!
即便能買到裝置,鍍膜的工藝在自己這邊,他也學不到。
集熱管採用多層金屬粉鍍膜的工藝,怎麼配比,怎麼排序,研發部的工程師和車間技術員都簽了保密協議,不是隨便就能洩露出去的。
想到這,林禎更對這個投資商感興趣了,真不知道他到底有沒有鍍膜技術。
“尤叔,先不管他投資多少,申請多少的補貼,你想辦法問問他有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如果沒有技術,八成就不靠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