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從上庸經過筑陽關,再到宛城,這同樣有近千里的距離。”
“加起來一千八百里的距離,這不要說後勤壓力了,就是大軍走完這一千八百里,又能剩下多少戰力?怕不是到時候去給曹軍送人頭的吧?”
“更重要的是,我漢中軍出筑陽關,首當其衝的就是襄陽,劉荊州會怎麼想?”
“主公應該聽說過假道伐虢這個典故。”
“就算我漢中軍不是衝著荊襄去的,但難保劉荊州不會擔憂不是?”
“這會壞掉咱們與荊襄來之不易的盟友關係!”
“當然了,還有最重要一點:我軍出軍抗擊曹操去了,漢中必然兵力空虛;劉璋對漢中早就垂涎三尺了,豈能放過如此千載良機?主公對劉璋講仁義,人家劉璋卻未必對主公講仁義!”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諸葛亮喝了一口清茶潤潤嗓子,然後定神看著劉皇叔。
說實話,若劉皇叔還是堅持己見,先出兵抗擊曹操的話,他諸葛孔明雖然會有些失望,卻也還是會竭盡全力輔之的,一如前世原主任勞任怨那般。
即便是穿越者,身為臣子,若是不能恪守臣道,下場可都不會太美妙的!
至於剛才分析中面臨的難題,雖然他有所誇大,卻也不是無解的。
若是選擇抗擊曹操的話,無論是出兵關中聯手西涼軍,還是走筑陽關抄曹操的後路,雖然困難重重,但是有他諸葛軍師臨陣輔佐的話,這些都不算太大的問題。
這些許的難度,總不比前世原主六出祁山要難的吧?!
當然了,雖然做好了先出兵抗擊曹操的心理準備,諸葛亮卻是更傾向於先幹趴了劉璋再說。
不過,倒底該怎麼選擇,這還得主公劉皇叔拿主意。
身為臣子,可以對主公提出建議,可以對主公的不正確選擇進行勸諫,卻未卜不能“幫”君主拿主意,那是身為臣子的大忌!
……
聽著諸葛孔明噼裡啪啦的一陣分析,劉備也有些猶豫,有些難以決斷。
身為君主,縱橫天下十多年,劉備自然知道眼下如何選擇,才是對他最有利的。
但是,仁義二字,卻是他一生的負累!
當初奪取漢中立足,本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但是好歹還能用“劉季玉的盟友和兄弟”這個說法可以解釋過去,現在若是與劉季玉交兵的話,豈不是立馬打臉?
就算是立足先動兵的,到時候世人也只會說他劉備早就貪圖川蜀呢。
誠然,他劉備確實眼饞川蜀。
但是,他劉備若想取川蜀,就必須堂堂正正,不給世人說三道四的藉口!
現在,人家劉璋才剛剛聚兵於劍門關,他劉備就巴巴的率軍頂上去,這不是給人留下一個“他劉備早就圖謀川蜀”的壞印象麼?
所以,在劉備的預想中,最好是先讓劉璋猖獗一段時間,甚至讓蜀軍攻進漢中地界來,那就最好了,到時候,他劉備反擊就名正言順了,甚至趁勢奪取川蜀,就誰都無話可說了。
漢中出兵抗擊曹操,就是為了給劉璋入侵漢中創造機會!
只是,身為負有仁義之名的君主,他的這個想法卻不能宣之於口。還在為找不到的最新章節苦惱?安利一個 或搜尋 熱/度/網/文 《搜尋的時候記得去掉“/”不然搜不到哦》,這裡有小姐姐幫你找書,陪你尬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