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荊州的前景晦暗,這卻是李嚴目前看不見的。
他只是覺得,諸葛孔明乃是高人,高人行事必然與眾不同的!
……
“許多人都覺得,我諸葛孔明輔佐劉皇叔,乃是明珠暗投。”諸葛亮繼續道。
李嚴還是點頭。這確實是荊襄士人界的普遍看法。
諸葛亮卻嘲笑道:“鼠目寸光,夏蟲怎可語冰?”
“殊不知,劉荊州如今垂垂老矣,長公子卻不是人主的料,蔡氏也不可能讓他繼任荊襄;而少公子卻還在沖齡。一旦劉荊州身故,誰為荊襄之主?”
“況且,北方決戰在即,一旦大戰落下帷幕,北方必然誕生出實力最強的霸主。”
“屆時,北方強敵虎視眈眈,荊襄必然內憂外患,非人力可以迴天的。”
“正方兄試想,荊襄的前景何在?”
“劉荊州雖是我內姨父,但我諸葛孔明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摻和進荊襄這個泥潭?”
諸葛亮只區區幾句話,李嚴卻倏然而驚。
荊襄的前景,確實是他李嚴沒有想到。
如今的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在典吏的位置上,做出一番成績來,然後好轉正。
但是,如今諸葛孔明這麼一說,李嚴卻是滿心的苦澀。
即便他李嚴轉正又如何?
荊襄前景晦暗,他李嚴即便做了縣令,做了郡守,又能做多久?
荊襄,遲早為他人所並的!
李嚴並不懷疑諸葛孔明的這番分析。
他李嚴又不是傻子,此前只是沒有想過荊襄的前景罷了。如今,只要稍微用點心,被人點醒之後,李嚴就知道,荊襄前景晦暗,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
苦澀過後,福靈心至,李嚴目光炯炯的看著諸葛亮。
從來沒有往來的諸葛孔明,今日突然前來拜訪,難道僅僅就只是給他李嚴描述一番荊州的前景?
果然,只聽諸葛孔明接著說道:“如今漢室僅存的三位諸侯中,卻以劉皇叔不忘根本。劉皇叔立志中興漢室,卻唯獨缺少根基。”
“目前,劉皇叔已經奪取了半壁漢中,根基不差,唯獨缺少賢才。”
“荊襄多的是人才,劉荊州卻沒能重用,以至於像正方兄這等賢才,卻還蹉跎於典吏。”
“在下今日前來,就是為我家主公做說客。”
“正方兄大才,在荊襄只能蹉跎。而在我家主公麾下,卻正好能一展正方兄所長。”
“如何抉擇,還請正方兄仔細思量。”
說罷,諸葛亮忍著苦澀的味蕾,灌了一口茶水。
另一邊,李嚴確實目光炯炯。
怎麼抉擇?
對李嚴來說卻並不是問題。
荊襄前景晦暗,他李嚴繼續待在荊襄,出路何在?
既然,劉皇叔同樣是宗室諸侯,如今又是這個卡親自做說客,他李嚴投奔劉皇叔又如何?
當然,李嚴心中也有點小算盤,諸葛孔明這等高人,都出山輔助劉皇叔,他李嚴跟在後面,總能有口湯喝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