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龐統卻有些不解。
徵兵是必然的,但是,徵兵與那些傷殘老兵,似乎沒什麼關係吧?
難不成,那些傷殘老兵還能再次徵辱軍中?
諸葛亮解釋道:“今後徵兵,不用直接徵募至軍中,而是每個縣設定一個更卒營。”
“每個縣徵募的新兵,都就近在該縣的更卒營中訓練。三個月,或者半年,訓練合格者就輸送至軍中。這些經過訓練合格的新兵,進入軍中就能成為合格戰鬥力。”
“如此,前線哪怕戰損再大,主公也能即使補充之。”
“當然,每個縣只設一個更卒營,每年也只招募五百新兵,由縣尉主持。”
“如此,也不至於百姓中的青壯都被強行徵募殆盡。”
“更卒營中,訓練新兵的教官,還有新兵們的臨時隊正,都可以由傷殘老兵充任。”
“如此,每個更卒營,又能安頓下十數名傷殘老兵。”
更卒營中,由傷殘老兵充任教官,這種方法後世都沒有的。不過,諸葛亮的靈魂是後世來客,後世網路上,特別是教主的小說中,可是有著借鑑的。
傷殘老兵都是經過戰鬥的,經驗自然豐富,訓練新兵足矣。
聞言,久經戰陣的劉備,也目瞪口呆。
更卒營?
傷殘老兵充任更卒營教官和隊正?
劉皇叔在心中默默盤算著。
這個時代,招募軍隊,從來就沒有說,先將新兵們訓練好了,再向軍中輸送的。
諸侯們招募新兵,都是直接充任軍中,由將校們自己去操練,至於能否操練合格,那也只能是見仁見智了。很多時候,新兵招募進軍中之後,要不了多久就會拉上戰場,幾場戰鬥下來,能夠活下來的,自然就是合格老兵了。
這樣的使用和訓練的新兵的姿勢,如今想來,是不對的。
如今,按照軍師孔明的建議,每個縣設定更卒營,一營就是五百新兵,由戰場退下來的傷殘老兵操練半年,差不多就都能合格的。
起碼,能夠聽懂號令,知道怎麼在戰場上搏殺不是?
如此,總比將新兵直接拉上戰場要好得多。
當然,最重要的是,更卒營常設,就能每年向軍中輸送合格戰兵。不至於大戰之後,軍中戰損嚴重時,還要臨時補充青壯濫竽充數的。
“嗯,等奪取西城之後,務必要建立更卒營。”
這一刻,劉皇叔心中默默盤算的,卻是關於更卒營的設想。
……
又是小半晌的沉默,劉備心中盤算已定,這才問道:“即便如此,還是有許多傷殘老兵沒有著落。特別是那些手腳俱廢,雙眼瞎掉的傷殘老兵,又該如何安排?”
是的,每個縣一隊輔兵(衙役),再加上更重要的教官隊正的,也不過安頓下七十人罷了。這相對於一場大戰後的傷殘老兵數量,無異於杯水車薪。
就拿房陵縣來說。
攻打房陵縣,戰鬥不算激烈,卻也有即將兩百六十民傷殘需要退役。即便房陵縣設一隊輔兵,再加一個更卒營,也不過安頓下七十人罷了,剩下的還有近兩百人,又該如何安頓?
再者說,有些傷殘老兵,雙腿都殘了,有的眼睛都瞎了。
總不可能讓這樣的傷殘老兵,進入輔兵或者更卒營尸位素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