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要召諸侯勤王,怎麼也輪不到董卓的說!
最終卻偏偏是召了董卓進京勤王。
後世的歷史和演義,將這口黑鍋扣在袁紹身上。
讓董卓禍亂漢家江山氣數,這點私心,袁紹或許有,也或許沒有。
諸葛亮即便已經身在這個時代,卻也是理不清的。
但不管怎樣,董卓進京的背後,難道就沒有黑手在推動麼?
再有,按照董卓在西涼時的表現,即便他有野心,也該是一位正常的諸侯才是。但為何進京之後,董卓卻表現得那麼殘暴?
是董卓本性就殘暴?
還是有人引誘著董卓在殘暴的道路上狂飆?
諸葛亮即便智多近妖,這時卻也分辨不清了。
……
最讓人費解的卻是,整個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袁紹有大軍五十多萬,糧草輜重不計其數,身邊更是謀士如雲,猛將如雨。
反觀曹操,大軍不足十萬,還要分兵防備荊州劉表和江東孫策;其糧草輜重,更是無法支撐曠日持久的大戰。其身邊謀士還行,但衝鋒陷陣的大將,除了一個許褚,卻再無人能與顏良、文丑以及張郃等對陣的。
按理,袁紹不說碾壓曹操吧,卻怎麼也不可能讓曹操以弱勝強的吧?
在官渡之戰的前期,曹操還真就是敗多勝少。如果不是關羽恰好被羈絆在曹營,併為曹操陣斬了顏良和文丑,曹操能否扛住顏良文丑,都是問題呢。
即便,袁紹折了顏良文丑,只要戰局相持下去,他還是能夠耗死曹操的吧?
事實也確實,袁紹還有百多萬石軍糧之時,曹操的軍糧卻早已告罄。但偏偏這時,袁紹身邊的重要謀士之一,許攸連夜奔走了曹操,併為曹操指引了袁紹屯糧的地方。
於是,烏巢的一把大火,袁紹百萬糧草盡成灰燼,也是袁紹覆滅的開端。
這一連串的事情,看起來似乎沒有毛病。
但以陰謀家的眼光來看,卻是不然。
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許攸為何在關鍵時刻,棄有大勢的袁紹,而投奔敗局已現的曹操?
若沒有許攸的倒戈,官渡之戰,曹操必敗無疑!
後世的磚家叫獸分析,這是袁紹身邊的幾大謀士撕逼的結果。
試問,許攸、田豐、郭圖等人,既然身為袁紹身邊的重要謀士,平日裡再怎麼撕逼,在關鍵時刻,難道不知道保持克制?
非要逼得許攸投奔曹操?
他們可是與袁紹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
只是,這幕後黑手,不讓袁紹吞併曹操的目的何在?
……
再說赤壁之戰。
自官渡之戰後,曹操便成了北方霸主,又趁著劉表病亡,虎吞荊襄。
此刻,曹操擁大軍幾近百萬,地盤更是達到了大漢的八個州,糧草輜重不計其數,麾下更是謀士如雲,戰將如雨,比之當初的袁紹還要強大十分。
反觀孫劉聯軍。
劉備是剛剛從新野敗退的殘軍,關張趙雖在,又添了軍師“諸葛亮”,卻是兵不過三兩千。即便算上駐守江夏的劉琦部,劉備的勢力也不到三萬人。
孫權雖坐擁江東六郡,還有長江天險為阻隔,其盡起大軍卻也不足十萬。
如是,孫劉聯軍相加,也不過十二三萬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