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一出,文武百官皆是一愣。
那日大軍突然出現,其規模與戰鬥實力被眾人看在眼裡。
單憑蜀地的官軍,或是李恪掌握的親兵衛隊,是絕不可能組建成這樣一支驍勇龐大的戰隊的。
長孫無忌早就看穿此點,所以他令高士廉公然問出此事。
所以,擺在李恪面前的,就只有兩條路。
要麼,你就解釋不清楚部隊來源,支支吾吾作個啞巴。
要麼,大方承認收編了亂民,那樣一來,這亂民往後再生事,那就與李恪又抹不開的關係了。
從此以後,李恪就再也不能利用亂民來衝擊士紳了。
太子之事,顯然已被擱置,長孫無忌現下要對李恪發起全面攻擊。
所以這時候提出此事,要求徹查此事。
“陛下,皇城之外,廣場之上,有數十萬百姓跪地請命!”
正在這時,卻有太監高聲驚叫,彙報要務。
長孫無忌一驚,難道又出什麼么蛾子了?
數十萬百姓跪地請命,這可是極大的陣仗了。
是誰在組織這次事件,這些百姓跪地請命,請的又是什麼命?
心中帶著諸般疑問,長孫無忌只好給高士廉使眼色,暫且按兵不動。
事實上,他這眼色只是白費功夫,因為高士廉已沒有機會再上奏了,李世民已然關注此事,再聽不進其他事了。
這麼多百姓嘯聚於此,這可近乎於動亂啊,李世民能不重視麼?
“他們所求何事,說來聽聽!”
那小太監趕忙道:“百姓們言說,蜀王殿下睿智英武,率兵救長安之圍,拯救整個大唐的百姓於水火之中。他們聽聞朝中有意立蜀王為太子,所以一起清明,請殿下速將立太子之事定下,給蜀王一個名分!”
李世民一聽這話,便登時想到了李恪。
李恪身體日漸康復,現在正是查驗那騎兵部隊來源的日子,這時候冒出百姓請命封賞太子,這多半是李恪的主意。
李世民確實有心立李恪為太子,但這個想法尚未落實,他本是打算再觀察觀察。
但他也知道,關隴集團一定不會放過那亂民之事,想借查驗騎兵部隊,攪黃此事。
看來,這百姓請命, 是恪兒的應對之策!
李世民心下一合計,立時朗聲道:“眾位臣工,與朕一起前往皇城城樓,去觀望一番,如何?”
李二自己也想去看看這盛況,同時還想給李恪一個應對關隴集團責難的機會。
眾臣當然齊聲稱喏。
便是長孫無忌這一撥人,明知這是李恪使的計謀,也不敢當眾阻撓天子這合情合理的提議。
帶著心中忐忑,長孫無忌等人跟著李世民,一起走到了城門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