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華夏小龍脈之稱的天壽山之中,看向那天空。
天空大的像一個無邊的棋盤,“棋子”在裡面東跳西跳互不相讓,有一顆“棋子”一不小心被吃掉了贏了的一方就手舞足蹈。處於盛夏之時的太陽彷彿一個超級大火球,高高懸掛在這塊無比巨大翡翠棋盤之中,主導著一切,看那太陽存在的位置,估計也就下午兩點左右。
地形為三面環山一面傍水,南面特別寬敞,山中溪流交錯,風景怡人又不失靜雅的天壽山之中,無數的滿懷激情的考古工作者正在緊張的忙碌著。
很多都是頭髮花白的老者,他們一個個都是精神矍鑠,看起來就像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小夥子一般,跟年齡一點都不相符。
在明十三陵外圍,圍著無數的正在努力拍照的記者,今天是明十三陵地宮的挖掘考古的第一天,有無數的古華夏兒女在期待。
自從封閉挖掘工作開始,明十三陵這裡已經被封閉了八年,也同樣挖掘了八年。
這八年來,每一位考古工作者都是小心翼翼的在考察明十三陵地宮周圍的一切。
將十年了,明十三陵地宮的挖掘工作便要開始了。
這裡匯聚了,整個古華夏絕大多數權威的考古學家,可謂是考古界的百年盛事。
此時一個頭發花白看起來十分有文化的儒雅老者,正在接受記者們的採訪。
他是古華夏最權威的考古學家之一,古華夏考古院的院士……
“張院士請問,明十三陵進行了八年的挖掘,才要破開明十三陵地宮,在現有的發達科技幫助下,為何明十三陵地宮挖掘的進度為什麼如此艱難?”一個記者這樣提問。
這位一臉儒雅的張院士,搖了搖頭,“我們已經準備幾十年,對明十三陵的結構、位置,分佈情況早已經用先進的科學手段測探過無數次,明十三陵地宮的一切早已瞭然,若是隻是僅僅想要挖開明十三陵半年就可以,我們之所以一直持續了八年,並不是因為挖掘受到阻礙,而是一直在準備開啟明十三陵的同時讓地宮保持原來模樣,不受外界的傷害。開啟明十三陵地宮真正的難點不是挖掘他本身,而是如何保護,如何在不破壞明十三陵本身的情況下進行科學考古……”
“如果在做不到保護明十三陵地宮的前提下進行考古,那麼挖掘就是毀壞……為了開啟明十三陵我們已經準備了不止八年,而是幾十年,這次採用真空挖掘,全封閉,絕不會讓一點外界空氣進入。三天後就算開啟明十三陵地宮,也不會帶出任何器物,只會用記錄儀器把整個明十三陵地宮的場景錄下之後,就會立刻填埋還原原貌!”
“此外,為了滿足廣大的古華夏國人對明十三陵地宮的好奇,此次考古行動全網直播。”張院士沉聲說道。
明朝,是古華夏曆史上得國最正的朝代,沒有依靠任何外來勢力,也沒有進行任何妥協,就以此奠定大明近三百年的基業。也就是這種自力更生、得國最正的底氣,讓明一代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硬氣的朝代,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
投降?不可能投降,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直到明朝滅亡,它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也沒後退半步。大臣力勸他南狩,也就是逃亡南京,苟延殘喘再戰。他直接拒絕,因為北京是帝陵,也就是明十三陵所在。祖宗們都在這長眠,安能退一步?於是崇禎最後選擇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上吊,也沒逃離北京。
在自縊前,他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下了最後的遺書:“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由於這些上述的原因,讓人們對擁有十三座帝陵的地下王國不禁充滿遐想。更是對天壽山上所葬的明朝皇帝天團們有一顆好奇之心。
第三天,明十三陵外,荷槍實彈的軍隊,開始維持著秩序。
外圍無數的記者,都在緊張議論著,每一個記者都想爭當釋出第一手訊息。
“今天開啟明十三陵,能不能拍到地宮裡面的一切呢。”
“怎麼樣,明十三陵的地宮開啟了沒有?”
“可惜啊,距離太遠,根本拍不到。”
“只有一個特約的記者,可以進入,她太幸運了。”
而此時,在電視熒幕中,正在進行著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