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雙學院後山的涼亭中,一尊同院長模樣一般無二,由元氣形成的法相端坐其中。
那雙亮似水晶的眸子裡透著俯瞰世間萬物的平靜與淡漠,唯有在內院弟子上前,戰戰兢兢道出己身真靈時,才會以頷首或搖首作為回覆。
每次驗證成功,都會有元氣凝成的小子浮於涼亭之上,有銳意無雙似劍鋒的字型,亦有熊熊燃燒如火焰的明字,高低的位置代表著課業的先後。
法相是在佈置課業的第三天出現的,而在這前三天裡,有,且只有三名弟子完成了真靈尋覓。
其中有內院的大師兄楊凡,而剩下兩名,則是唐天羽同唐念凡。
再之後的五天,一個完成真靈尋覓的都沒有,這讓透過雲階拜入內院的弟子們,一萬個不服氣。
訓練得越發刻苦了,可武道三境,若是隻憑刻苦便能參透,西賀的高手也不至於這般稀少。
所謂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絕大多數武者終其一生,都沒有真正領悟初境,知曉自身的所擅所長。
有些是因為沒有條件,有些是因為沒有機會,然後錯打錯招,任憑自己一路向前。
畢竟尋常武者能夠拜入武館即為幸事,而市井武館的授課能力,也因為館主自身的能力而層次不齊,且武者收徒,多有藏私的習慣,這也導致了大多數流浪武者的武道基礎,極其薄弱。
這種薄弱是全方位的,雖然它不會限制武者在最初兩個境界的強弱,卻會極大影響武者之後的武道修行。
眼前這群無雙內院的弟子,全都是心性資質出類拔萃的武者,但生長環境決定了他們註定不會擁有像世家弟子或是宗派弟子那樣牢靠的基礎,有些甚至根本在與自身的天賦背道而馳。
雖說武道修行並沒有絕對的正確,可武者功體卻有天生的相性,而尋見真靈,便是尋找自身相性的過程。
曾經有人說過,孤獨是為了讓人更好的認清自己,但這句話十分曖昧的部分是。
這個“更好”,並不代表只要你身處孤獨,就能完成認清自己這件事。
充其量,也就是比你迷茫困惑還有渾渾噩噩的時候,更清楚一些。
但武道最讓人無力的,就是當你解決一些困惑,然後躊躇滿志往前走時,你又會發現新的困惑。
而你解決的困惑越多,遭遇的困惑就會越多,所以想要圓滿的辦法只有兩個。
一個是故步自封,停在某個程度上,將目光收回,投向內,將氣力用在梳理已經解決的困惑上,這樣就不會有新的困惑。
另一個,則是永遠保持謙卑,不斷向外求索,直至生命的盡頭。
兩種辦法隻影響心境,並不影響強弱,前者並不絕對劣於後者,也後者也不絕對優於前者。
終歸這只是武道路上的選擇而已,而要做出這樣的選擇,首先便要從,認清自己開始。
那些流浪出生的散修弟子,在這件事上的進度並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