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所有的司金吾子弟乘馬排成一列,揚鞭氣勢洶洶地往京師城門方向馳去。
“請諸位子弟歸營吧,稍安勿躁。”高嶽很客氣地奉起衣袖,對這群北衙禁兵說到。
北衙禁兵無不垂淚,對高嶽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慢吞吞地又折返而去。
“興元少尹、判梁州事、興元營田轉運使、白草軍使臣嶽,近奉聖恩,遠承密旨,即九月廿二日發離是府迄,星奔道途,罔安宿食,非怠時漸,匍匐朝天,今已至闕下,恭候宣政正衙東閣門,伏惟陛下處分......”紫宸殿內,李適手持高嶽及韋皋等各地司使的書儀,點點頭,看起來很焦急的樣子,對旁邊的中官吩咐說,“儘快於紫宸便殿懸牓子,朕要召對所有的司使,就京畿蝗災和平涼築城事宜問話。”
很快,皇帝又讓中使前去翰林學士院,要求學士們擬寫白麻,火速提拔劉從一、姜公輔,及剛剛入京的巴南觀察使嚴震同為“三品同平章事”,入政事堂,與蕭復、張延賞、李勉組成個”六人宰相班子”,共商國是。
可皇帝也清楚,宣潤節度使韓滉,西川節度使李晟這群人,不是宰相,可權力更過宰相,所以他們也在紫宸便殿的問對行列當中。
宣平坊烏頭門前,高嶽至此,發覺他的宅第已修治完畢。
還沒等他把園林和設亭給遊覽結束,司門的小吏就跑進來,手持封書儀,說這是南陽公派人送來的。
高嶽不敢怠慢,用刀裁開一覽,卻是韓滉的請帖:
“屈客
來日於尚書省曲江亭子備冷淘,伏希垂臨光降。
滉謹謝”
隨高嶽一起入京的劉德室,看完後便說,韓滉的書儀上並未有具官銜,可見他的這場筵席是私人名義的,然而地點又在曲江的尚書省亭子,好像又帶有很強的官方色彩。
“這便是韓滉的策略了,他現在已不懼怕任何規矩。”高嶽當即判斷說,隨後他讓劉德室寫了封“謝飯狀”,叫送信的人帶回去,以示自己已接受了韓滉的邀請:
“伏蒙相公臺慈,特垂寵召,卑情無任戴之至。
嶽謹錄上”
次日,在皇帝問對紫宸殿前,韓滉先在曲江亭子邊設下筵席,以款待京內外各位官員的名義,實則在統一口徑。
筵席上,主人韓滉的說法很直接:
蝗災的救災糧我來提供,神策右大營的軍食我來轉輸,然後大家都應贊同平涼築城的計劃。
“是也,是也。”在場的人們都應和到。
韓滉又說,於平涼築城,必須增強涇原行營的力量,我舉薦宣武軍節度使劉玄佐,加涇原節度使、平涼鎮遏使、原州刺史,抽一萬宣武軍士卒,又發淮西陳仙奇五千士卒,河中渾瑊二千士卒,至涇州一帶,和安西四鎮行營合流,共四萬官健,開赴平涼築城——為防士兵調動時譁變不滿,每名官健築城期間,食三倍出界糧,發資裝費四貫錢,另賜布帛五匹,築城功成後,每名官健再給賞設錢八貫!
“是也,是也。”在場的人毫無異議。因大夥兒都清楚,韓滉入京前,就和宣武軍劉玄佐(原名劉洽)達成默契了,劉玄佐全力支援韓的方案,韓則投桃報李,舉薦劉玄佐去平涼築城為功,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