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時候懂得多種語言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不是有錢人,就是做生意的商人,總之家境比較好的,這樣的人才有機會多個地方走動學習不同的語言。
所以這個石磨街幾百年的存在意義,除了買賣交換物品,貨幣,銀錢,還是一個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集合點,知名度是一代又一代人傳下來的。
這棵樹五米外,有很多賣圈粉的小攤子,十一點的太陽已經很高了,餘東雪坐在她從小吃到大的那家攤子,等著五十歲的的奶奶弄好圈粉後喊她去抬碗。
涼圈粉是她們這裡最受歡迎的小吃,
做法複雜,要經常做的手藝人,做出來的味道才極好的。
第一步:首先用洗乾淨的硬生米泡了五個小時之後,連水帶著米一起磨成米漿,這步就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必須控制水量,米漿如果太清就蒸不成片,太濃郁了,就會直接開裂。
第二步:大火燒開水,這時候需要觀察控制火,火不可以太大,也不可以太小,而必須是柴火,燒煤做出的味道就差了點。
第三步:在專門蒸圈粉的鐵容器裡少少的刷一層清油,刷油是以便成型後掀開,根據鐵容器的大小倒入少量米漿,待米漿完全在鐵容器裡薄薄得鋪張開後,放在開水上蒸,成型後抬出來,冷卻,必須冷的透透的,再把它圈起來。
最後把圈好的圈粉切成一條一條的,放上西紅柿湯,加入佐料,就可以開吃了,入口嫩滑無比,回味無窮。
“小姑娘,你的圈粉好了,”正當餘東雪天馬行空時流著口水,那位老奶奶的圈粉也做好了。
“謝謝奶奶。”
餘東雪抬到佐料桌上,放著她喜歡吃的芹菜,韭菜,香菜,一點點蔥,鹽和雞精,碗裡還有幾顆花生,是老奶奶特意放的,其他的醬油類的,這邊的人很少吃,但她家還是買來放在輔料桌上,餘東雪也是在出去外面闖蕩後才知道有這類的輔料,她也不太喜歡吃,所以沒放。
一碗卷粉下肚,坐著揉了揉肚子的餘東雪,感覺幸福感爆滿,最後還打包了三斤純卷粉提著走。
佐料她家裡都有,所以她沒有買,把卷粉放上小揹簍裡,她又逛了逛街,走到賣她們本民族服的攤子時,沒忍住,買了兩套。
一套黑色,一套藍色,黑色的那套是純手工做得,一套三百元,說是手工,也不過是繡花袖子和領子是手工,其他的是機器縫的,裙子是純黑色,沒有繡花,藍色的那套比較便宜,帶著現代的元素在裡面,因為它的繡花是現代機繡,所以在價格這方面來說比較便宜一點,兩百不到。
她母親年輕的時候,衣服都是自己繡的,她小時候一直穿著母親繡的衣服,自從她讀初中後,穿上簡單便捷的校服,就很少穿本民族的衣服了,再加上母親忙於務農,也沒有繡便服給我過了。
現在到這個年紀,眼睛因為常年務農,煮飯煙燻各類得問題,能正常生活,但是做不了精細的活。
小時候聽說她已經給我和妹妹繡好了嫁衣,我也沒看見過,所以不知真假。
這邊結婚的婚服都是母親在女兒出生後,慢慢的攢著繡,從結婚進門前到婚禮結束以至於回門的衣服就五六套,且都是一身的刺繡,的從進婆家門前一套,進門後一套,敬酒一套,第二天做飯的一套,回門一套,還有小孩的揹帶,方方面面,再加上男方的衣服之類的,很多很多,所以很多有女孩家的母親,從小便開始繡嫁衣了。
而現在的嬸嬸們也不會,常年讀書,沒有時間學習,女工這事,必須常年學習,不然做不好的,而我非常慚愧,學都沒有學過,現在雖然喜歡,但是忙於工作,就更沒有時間學習了。
她買了很多吃的,有水果,零食,廚房做飯用的料,一不小心,揹簍都滿了,她停止逛街,直接走回家。
從街上出來,她沿著河水走了一公里,過橋後就到了石納村,她外婆家就在石納村,因為她的外婆外公都不在了,所以她也沒有去。
就這樣,一個人慢慢的走回去,路上都有人,都是來趕街返回家的人。